罕病SMA今年8月起扩大健保给付,解除确诊年龄及上肢运动功能两限制,让不少病友重拾希望,不过仍有「下车」机制,如果药物对病人已经无效,就要停止使用。
高雄医学大学附设中和纪念医院小儿神经科钟育志教授说明,SMA(脊髓性肌肉萎缩症)发生率约1万至2万分之1,是全世界婴儿死亡率最高的遗传疾病,患者运动功能会持续退化,影响坐立、行走、说话功能,严重甚至无法自主呼吸而死亡。SMA患者有99%都在18岁以下发病,最严重第一型2岁前死亡率高达80%。
10岁的小晴是SMA第一型病友,4、5个月大发现不会翻身,1岁时感染肺炎导致呼吸衰竭,住进加护病房,被通知只剩几个礼拜的生命。康復后,因无法用药,只能看着身体日渐孱弱,要整天戴着呼吸器,父母也必须随时待命,每四小时要帮小晴拍痰。
直到她4到5岁时,终于能开始用药,经过治疗,逐渐不再全天依赖呼吸器,原本无法完整讲出一句话的小晴,现在已经能唱完一首儿歌,也很喜欢规划旅游、露营,还常常鼓励其他病童。
中国医药大学儿童医院副院长周宜卿表示,SMA有背针、基因治疗与口服药3种药物,台湾2020年起分阶段给付SMA药物,今年8月解除「3岁以下确诊」与「上肢运动功能 RULM≥15分」两大限制,全面扩大给付,帮助全台约400位病友获机会治疗。
钟育志指出,台湾2000年研发世界首例SMA小鼠模式,创立跨科别照护团队,歷经重重困难,今年8月SMA关怀月,终于传来健保全面扩大给付的好消息,让他十分感动。
周宜卿表示,SMA曾经无药可医,但随医药发展,如今SMA药物不仅能帮病程踩剎车,甚至有机会让运动功能进步。她说明,SMA进入跨科别专业诊疗时代,不限年龄,都能与医师讨论用药选择,鼓励病友主动回诊谘询、治疗。
发表意见
中时新闻网对留言系统使用者发布的文字、图片或檔案保有片面修改或移除的权利。当使用者使用本网站留言服务时,表示已详细阅读并完全了解,且同意配合下述规定:
违反上述规定者,中时新闻网有权删除留言,或者直接封锁帐号!请使用者在发言前,务必先阅读留言板规则,谢谢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