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态度为何如此坚决?
最近,欧方先是在8月20日下调对中国车企加徵关税税率;9月10日欧方又透过知情人士透露,要再次小幅下调加徵关税税率。即便关税税率再低,但只要认定了中国企业「享受了补贴」,欧洲还会以其他方式来打压中国企业。
去年7月,欧盟执委会启用《外国补贴条例》声称,可依职权对「扭曲欧盟市场的外国补贴」发起调查。并依该条例,对中企发起3起深度调查、1起主动调查、1起突袭检查。
常年研究经贸规则的丁如指出,传统意义上的「补贴」「反补贴」,针对的是贸易活动。而所谓《外国补贴条例》,主要针对的是以併购为主要类型的投资活动,及参与欧盟成员国的政府採购。这种行为,是欧盟的「首创」。
这背后,代表欧盟近期趋势--越来越泛化地运用反补贴工具。丁如表示:可以把《外国补贴条例》理解为欧盟专门创设的「调查工具」。也就是说,只要欧盟认定「补贴」,欧盟可有各种手段针对中企,实在不行,就再专门「创造」一些法律和条款。
这样的行径,中国绝不可能接受。
这几天,西班牙首相访华,呼吁欧盟放弃对中国制造的电动汽车徵收额外关税的计画。有外媒分析,这可能会削弱欧盟抗衡中国政府支持的电动汽车产业的主要工具。
从专业人士获取数据显示,中国在欧洲电动汽车领域投资呈现快速增长趋势。中国电池制造商已在欧洲宣布投资175亿美元,预计到2030年,在欧洲工厂产能将占到欧洲总产能约20%。欧洲想要继续保有合作发展空间,就需要取消对陆加徵关税。
「玉渊谭天」报导,中国国际投资促进会副会长周晓燕称,当前,美国将中国视为战略竞争对手,协同盟友持续搞对华「脱鉤断链」「小院高墙」,加快推进对华「去风险」「降依赖」,遏制陆发展意图愈加明显。在这种大环境下,陆与美欧之间通过磋商谈判成功解决重大贸易摩擦的难度,大大增加。
周晓燕曾在大陆商务部贸易救济局参与过中欧太阳能双反案谈判。她表示,近期,部分欧盟官员表示,他们将中欧太阳能贸易摩擦谈判达成的协议视为一种「耻辱」,欧盟会「吸取教训」。这在客观上,也加大了中欧电动汽车谈判的难度。
中国机电产品进出口商会副会长石永红提到, 对于中国企业而言,需要更加做好自己的事--中国企业需要加速创新研发,将贸易摩擦的「危」转化为进一步提升自主创新能力、提高产品国际竞争力的「机」。
对于中国政府而言,当面对摩擦时,中国当然愿意通过沟通来寻求共识,解决问题。但这并不意味着,中国在面对越来越多的摩擦压力时,会主动让步,来换取所谓「和解」。
发表意见
中时新闻网对留言系统使用者发布的文字、图片或檔案保有片面修改或移除的权利。当使用者使用本网站留言服务时,表示已详细阅读并完全了解,且同意配合下述规定:
违反上述规定者,中时新闻网有权删除留言,或者直接封锁帐号!请使用者在发言前,务必先阅读留言板规则,谢谢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