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工具机展,台厂捷报频传,象徵的是春燕,还是又一场梦?
二○二四年十一月,世界三大工具机展之一的日本国际工具机展(JIMTOF 2024)展开,台湾泷泽科、东台、上银、哈伯和友嘉等六十多家厂商报名,比上一届的参展家数多了将近一倍。
参展首日,上银便预期三年内日本市场将倍增至百亿日圆,东台股价更是登上涨停板,低迷已久的工具机产业,是否将迎来曙光?
可惜,这个预期可能过于乐观。一位供应商从出货量估计,台湾许多工具机厂,今年相比去年的订单皆腰斩。国际货币基金(IMF)近期发布的经济展望报告也预估,明年经济成长率为三.二%,比七月时的预估下调○‧一个百分点。统一投顾资深研究经理张荣森甚至表示,「他们(工具机业者)正在做,二五年(中国)制造业復甦的梦。」
前十大公司八成营收衰退
成长还来自「中国封锁」
春燕现踪,是因为财务的基数太低,今年许多工具机上市柜公司的营收依旧衰退、甚至亏损,截至今年十月,规模前十大公司,八成营收衰退,因此往日几千万的小单,今天都变成救命的稻草。
并且,真正赚钱的工具机公司,比如上银、亚德克、新代等,他们多半是零组件厂,且成长动能多来自中国,这恐怕是短期的利多,长期不确定性很高。
随着美中贸易战加剧、世界大厂纷纷和中国划清界限,为了突破「中国封锁」,中国目标高度自制,但是就工具机来说,它的品质依旧追不上台湾、日本。
且市场预估,川普在美国大选中获胜,中美衝突将会升高,亲美国家甚至可能与中国断绝往来,所以中国得抢时间,在美国新总统尚未发难之前,先让国内厂商升级。
恰好,日圆对美元匯率,跌破一百五十元大关,所以在高阶工具机市场,中国乘机向日本大举採购。日本工具机大厂发那科,今年七月上修财测预估,便是因为占其营收四分之一的中国,订单增长三六%。
在中低阶市场,中国有不少好的整机厂,不须从国外进口,但对于一些门槛较高的零件,比如控制晶片、螺杆、气动元件,他们会先向台湾採购,所以对台湾零组件厂来说,中国就成了短期的利多来源。
然而,不论日本救命一口气或中国战前储备,都只是短期的商机,长期来看,台湾工具机的问题,依旧没有解决。
新路一:攻绿色工具机
客户不急,但不做伤竞争力
首先,台湾工具机近年主要卖点之一,就是帮客户减少更多碳排放的绿色工具机,但减碳没办法成为一盘生意。
一名企管顾问分享,工具机想减碳,有三大面向:制造、运输和营运。运输是按照货柜算,若能降低排放,航运公司早就处理了,轮不到工具机业者担心;制造虽然操之在己,但工具机型体已经多年没变,未来也不太可能更改,所以不太可能从设计上减低碳排。
最后的营运,「减碳设备现场使用起来,都在误差范围内。」该名顾问解释,材料是否好加工、稼动率高低都有影响,业者也常有疑问:碳排降低,究竟是因为导入设备,还是运转较慢?
一位工具机业者反驳,若是选用比较特殊的材质,「碳排减少三成,甚至可能只剩三成。」但对于绿色工具机能否成为生意,他也採保留态度。
工研院产科国际所副组长熊治民解释,工具机是一个高价的资产投资,若政府或制造商的客户没有严格要求,制造商不会急着把工具机换掉,所以目前研制绿色工具机,并不保证一定能提高销售量。
不过,熊治民也认同,「现在不投入,哪一天市场真的要,你再做就太慢了。」不可否认,绿色工具机短期没生意,但对公司中长期的竞争力,却极有帮助。
新路二:跨入半导体链
练功耗时,对财报贡献有限
再来,近年不少工具机厂跨入半导体,股价也看涨,但不只一名业者向记者表示,同行对这些公司的股价变化,很有疑虑。因为半导体设备对精度、表面粗度的要求,比以前更高,厂商得花时间来练功,仅仅打入半导体一、两年,订单不太可能反映到财报上。
最后,台湾工具机的老问题,中小企业太多,几百家加起来,公司规模才能媲美日本或德国的一家大厂。由于缺乏规模经济,价格赢不了中国,同时企业品牌不够大,吸引不了人才,导致研发落后,品质赢不了日本。
新路三:购併壮大打群架
中小企业多,恐成效有限
工具机的前辈们都了解这个问题,所以前阵子才想购併或组成联盟,但前述顾问表示,想扭转台湾在国际上的竞争劣势,除非是大併大,但这非常困难,而大併小,併再多,影响力终究有限。
这三大问题,业界尚未找出方法,乃至于,业者只能期待明年景气復甦,带动需求成长。
张荣森解释,换做去年,市场不相信中国会復甦,但今年十月,中国股市疯涨,令市场从不相信变成半信半疑,业者也有了乐观的预期,导致股价上涨,却缺乏基本面支持。
难道,中国不好,台湾就好不起来了吗?
好消息是,歹时机变转机
大併大变可能、跨国併更佳
也不然,今年五月上任的国发会主委刘镜清,便主动向工具机业者解释整併的可能性,台湾前五大工具机厂程泰,也在十月宣布启动购併计画,这些举措让不少工具机厂好好盘点了自身资源,甚至有老牌大厂的老板松口:不排斥卖公司。换言之,过往我们觉得不可能发生的大併大,出现了一丝可能性。
同时,购併也不一定要买台湾公司。日圆贬值、德国工具机也在低谷,若公司有资源,买这些公司更好,因为管理有方,财务透明。
更重要的是,去全球化带来最大的变化,就是关税变高。张荣森指出,由于川普当选,加上共和党完全执政,在考量两年后的美国期中选举,市场认为企业减税政策会优先于提高中国关税,因此带动股市上涨。但是,美国提高中国关税仍为中长期隐忧。
一位工具机业者坦白,若真的有一笔钱,他寧愿在土耳其、捷克或印度买一间公司,解决关税问题,「效益都比你在台湾买一家小工厂有用。」
不过,「併购是一种方法,却不是万灵丹。」熊治民强调,工具机业者能否度过难关,看的还是有没有独特竞争力,例如别人没有的产品,或更省钱的管理方式。
购併,或许能解决关税和技术问题,但后头管理一样得看基础功。因此,若现在管理不好,併进一些公司,不会有帮助,更不用说跨国购併还有文化问题,挑战更大。
当然,现在的时机点,确实让购併、联盟更容易发生,就像感冒发烧,人可能懒得看医师,但若是癌症末期,什么药都愿意试试。现在工具机产业面临危机,但危机也是转机,因业者更愿意点头配合,让往年不可能的合作,变成可能。
※更多精彩报导,详见《商业周刊》网站。
※本文由商业周刊授权刊载,未经同意禁止转载。
发表意见
中时新闻网对留言系统使用者发布的文字、图片或檔案保有片面修改或移除的权利。当使用者使用本网站留言服务时,表示已详细阅读并完全了解,且同意配合下述规定:
违反上述规定者,中时新闻网有权删除留言,或者直接封锁帐号!请使用者在发言前,务必先阅读留言板规则,谢谢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