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对公粮收购价格方案,行政院长卓荣泰履行承诺,政院人士今天表示,农业部23日将推出全盘性的稻作产业再升级计画,包括针对未缴交公粮的农民,提出强化契作、提升优质品种及品牌竞争力等措施等三项重点,避免只照顾「少数缴交公粮的农民」。
行政院人士指出,计画有3项重点,第一,为提高收益,除调整公粮收购措施,还会针对未缴交公粮的农民,提出强化契作、提升优质品种及品牌竞争力等措施;第二,因台湾多数杂粮依赖进口,为确保粮食产业均衡发展,将增加水稻转旱作杂粮拉力;第三,因应极端气候提出适度的保险措施调整等,希望提高农民的风险韧性,要让农民在遭受天然灾害时,收益仍能获得支撑。
上周民进党团召开记者会,强调「公粮杂粮,全面兼顾!」农业政策应全面考量,从稻米到杂粮,都要以公平与效率为导向,确保农民在生计上获得充分保障。
卓荣泰11月曾邀请立法院朝野党团干部共商,并承诺年底提出公粮收购价格方案。
根据立法院上会期通过主决议,要求农业部应综合考量各项成本,包含人工、肥料及物价指数,将每公斤新台币26元的公粮收购价格,调涨5元以上,但未获农业部同意。
此案一度成为明年度中央政府总预算案无法进入实质审查的理由,后经卓荣泰邀请立法院朝野党团干部共商,承诺年底提出公粮收购价格方案,总预算案顺利进入审查环节。
政院人士指出,立法院当时通过调涨5元的主决议时,为照顾广大农民、避免财政负担以及产销失衡,卓荣泰就立刻指示农业部研究因应,为此也召开多次会议,并指示「无论是否缴交公粮,是否种植稻作都是农业部照顾的对象,一定要提出能照顾最多农民的方案」。
政院人士说,在野党提出公粮收购调涨「只照顾少数缴交公粮的农民」,根据资料显示,目前缴交公粮收购的农民为12万人,其余未缴交公粮的农民约10万人,而种植杂粮的农民约14.1万人,因此只提高公粮收购价并非最好方案。
政院官员指出,依照资料显示,全台稻作面积约控在24万公顷左右,产销接近供需平衡,有效舒缓长期超产问题,带动粮价上涨,但若依照立院决议进行,可能就会打破这样的平衡。
政院人士强调,农业部未来将建立稻米产业及公粮政策检讨机制,针对栽培面积、单位面积生产成本、单位面积产量,产地价格等因素定期检视,相关细节预计23日由农业部对外说明。
发表意见
中时新闻网对留言系统使用者发布的文字、图片或檔案保有片面修改或移除的权利。当使用者使用本网站留言服务时,表示已详细阅读并完全了解,且同意配合下述规定:
违反上述规定者,中时新闻网有权删除留言,或者直接封锁帐号!请使用者在发言前,务必先阅读留言板规则,谢谢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