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明交大电子所副教授谭至善的团队,成功提升近红外光电探测器的性能,为癌症检测与生物医学治疗带来崭新可能性。这研究显着提高探测器对弱光的辨识能力,未来有望精准定位肿块或异物的位置、大小及组成,协助医疗专业人员制定更准确的诊断与治疗方案。

谭至善说,近红外光电探测器能吸收波长范围为700nm至2500nm的近红外光,并将其转化为电信号。近红外光由于波长较长、能量较低,具有穿透生物组织更深、对样本损伤更小的优势,同时在活体生物系统中几乎不受背景自发萤光的干扰。这些特性使其成为医学诊断、手术和治疗的理想工具。

在谭至善的指导下,硕士生赖昱璇成功开发了一项创新技术,她在锡基钙钛矿材料的顶部与底部引入大型烷基铵中间保护层,通过双面钝化,让材料保持其稳定性及维持光电性能。

同时,也显着降低材料缺陷密度、增强载流子迁移率,并最大限度减少界面处的非辐射能量损失,从而显着提升薄膜品质。实验结果说明了其在弱光侦测中的信号辨别能力极为卓越。

谭至善指出,这项技术能提升医疗检测仪器的精度与效率,特别适合用于650-900nm波段,该范围内的光穿透性强且对生物组织的损伤低,有助于生物医学影像及诊断技术的发展。

阳明交大说,这项研究成果已于2024年12月发表在国际权威学术期刊《Small》,其影响因子高达13,充分证明研究的创新性与学术价值。同时,也彰显台湾在半导体元件与感测科技领域的领先地位,为国际舞台上的学术竞争力增添一笔亮彩。

阳明交大表示,这项技术的成功不仅为医学诊断与治疗开辟新局面,也为环保型光电材料的研究提供了重要参考,开创了近红外光电探测器的新时代。

#近红外光电探测器 #阳明交大 #癌症 #半导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