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岁男童柴柴罹患罕见疾病「结节硬化症」,由于父母照顾不当,社会局迟迟找不到安置家庭,待在医院长达7个月,天真无邪的笑容融化了中山医学大学附设医院新生儿科医师王杏安,决心收养,歷经3年繁琐程序,终于在去年成为合法母子。
结节硬化症是罕见疾病中较常见的一种,因为儿童时期开始出现异常白斑,被昵称为「小瓢虫」。中山医学大学附设医院儿童发展联合评估中心主任蔡政道说明,结节硬化症是显性遗传,但有2/3是基因突变,肿瘤会影响大脑、肺部、心臟、肾臟等,常在1岁以前发生癫痫而被诊断,随着年纪增长,也可能出现自闭、智力受损、学习障碍等行为问题。
王杏安分享,柴柴在17天大就来到医院,他是儿虐个案,因为疾病的关系,社会局找不到适合安置的地方,因此长时间待在医院,和医疗团队培养出深厚的感情,让她萌生收养的念头。起初社工说她的资格不符,后来找到一位保母共同照顾,直到去年成功收养。
「从他会讲话以来,都一直叫我妈妈。」这些年来,王杏安持续照顾柴柴,只是迟迟没有名分,旁人曾劝她「你确定要收养吗?」但她从柴柴身上看到的是美好,也在照顾过程中转换角色,从医师变成家长后,对于其他病童家属有更有同理心,更了解他们的担忧,也更加确想要收养柴柴的心意,希望陪伴他成长,看着他一天比一天更好、更进步。
今年6岁的柴柴,歷经反覆泌尿道感染,合併败血症和癫痫,短短3年内感染住院将近30次,鬼门关前走了好几回,在家的时间超过1年半,更导致早疗和復健课程进度落后。王杏安说,对柴柴而言,只要不住院、不抽筋,这样听起来小小的事情,就是最大的愿望。
根据文献,每6000名活产宝宝可能就有1人罹患,推估全台病友超过3万人,但国内健保资料库登记个案仅792人,可能和疾病表现多样化、容易延误诊断有关。罕见疾病基金会创办人陈莉茵表示,希望政府加强罕病防治,推动新生儿全面基因筛检。
卫福部次长林静仪表示,政府每年逐步纳入罕病相关药物,如果是孤儿药,只要条件或适应症符合,也会全力协助;今年编列180亿元罕病相关经费,另外再拨补20亿元健保资源,全力保障罕病用药需求和病患权益。
发表意见
中时新闻网对留言系统使用者发布的文字、图片或檔案保有片面修改或移除的权利。当使用者使用本网站留言服务时,表示已详细阅读并完全了解,且同意配合下述规定:
违反上述规定者,中时新闻网有权删除留言,或者直接封锁帐号!请使用者在发言前,务必先阅读留言板规则,谢谢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