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登上大陆央视春晚舞台,人形机器人在中国爆红。中国官媒和驻外使馆近日把人形机器人技术创新和「量产」布局当成中国技术实力的最新对外宣传重点。美国之音引述专家指出,人形机器人标志着人工智慧(AI)技术发展的新层次,但美国仍掌握着这一领域的核心优势。要实现机器人真正的普及应用,目前还为时过早。

人形机器人火爆中国

因为2025年大陆央视「春晚」上展示会跳秧歌的人形机器人,来自杭州的宇树科技一夜爆火。宇树科技(Unitree)H1和G1人形机器人随后在中国进行网路开售,引发媒体的专注。

在宇树科技的G1人形机器人示范中,机器人似乎可以做出跑跳、舞蹈和类似武术的动作。宇树科技H1机器人的售价高达65万元人民币,但G1机器人售价只有9万9千元。人形机器人今年在中国爆红,也带动相关的机器人概念产业投资热潮,包括轴承、机电、传动、减速设备等领域。

与此同时,中国驻外领馆和官方媒体也加大了对中国的机器人技术成就的外宣努力。中国驻美大使馆也在2月24日在X平台上发文,展示中国深圳眾擎机器人(EngineAI)的前空翻特技。中国官方的英文《中国日报》也在同一天撰文说,中国的机器人制造商正在进行「量产」,以低廉的价格提供给普通消费者。

文章说,宇树科技G1人形机器人不到十万人民币的价格相较美国特斯拉人形机器人Optimus更具价格优势。

特斯拉CEO马斯克去年推出Optimus时透露,这款美国人形机器人的售价将在2万到3万美元之间。 《中国日报》说:「中国人形机器人的定价策略可能会加速中国各行业对人形机器人的採用」。

美国和中国是人形机器人技术的领导者。产业分析认为,在主管机器人「大脑」的AI技术方面,美国更胜一筹;而在机器人「身体」的硬体制造实力方面,中国科技企业已经遍地开花。

以特斯拉、波士顿动力(Boston Dynamics)和Figure AI为代表的美国公司在机器人AI技术创新方面占据领先地位;中国的优必​​选、宇树科技等科技公司后来居上,以中国庞大的技术供应炼和国家投入为依托,将一大部分竞争力寄希望于量产和应用。

美国加州机器人新创公司Figure AI 日前宣布,其人形机器人Figure02将在2025年开始进行家庭环境中的「alpha测试」。该公司的执行长布雷特・阿德科克(Brett Adcock)表示,这比此前计划提前了两年,得益于其自主研发的「通用」 视觉、语言、行动(VLA)模型Helix。

Figure AI的产品展示中,该公司出品的人形机器人已经可以给食品分类、倒牛奶、分类衣物,显示了超强的感知和分辨能力。

中国重庆智源机器人研究院在最近发表的一篇分析中指出,国外人形机器人「正在加速进化,已进入到了高动态运动发展阶段」,中国的人形机器人技术在硬体上已接近国际先进水平,未来将「依靠政策支持」。

中国政府2023年11月就提出《人形机器人创新发展指导意见》,计划在2025年,实现中国「人形机器人创新体系初步建立」「确保核心部组件安全有效供给」,併计划在2027年,让中国人形机器人技术形成安全可靠的产业链供应链体系。

《外交政策》期刊一月发表的一篇文章指出,美国的巨大优势在于其科技企业和高等院校掌握的最尖端的技术,这将推动AI人形机器人不断学习的能力。文章说,人形机器人的软体「大脑」约占其价值的80%,而其技术所依赖的高阶AI晶片仍是中国尖端人工智慧发展所缺乏的。

文章作者、英国神经科学家尼古拉斯‧赖特(Nicholas Wright)对美国之音说,中国在电动车、无人机等科技制造业的实力是中国发展人形机器人发展的重要优势,例如电池、感测器方面。

「电动车正在成为车轮上的机器人,中国在制造无人机等领域也占据主导地位,」赖特说,「虽然不同类型的机器人存在差异,但无论如何,在电池、传感器等方面,中国非常擅长制造所有这些(技术),并且能够实现大规模生产。」「他们可能不一定像一些西方竞争对手那样有能力,但能造出十个90分的机器人要好过只能造出一个满分的机器人。」

不过,儘管中国对人形机器人的宣传铺天盖地,但机器人目前在中国实际应用的可行性,目前仍有各种争论。

英国神经科学家赖特说:「机器人普及很可能在不久的将来发生。但我们不能肯定。它可能会以失败告终。这些机器人在实践中的能力可能比我们希望的要低得多……普及如何进行、进行的速度,还存在许多不同的可能。」

普林斯顿大学博士后研究员、产业政策和中国基础设施问题专家陈凯新认为,有关中国机器人量产的宣传「象徵意义」大于实际意义,「我对中国已经在推动大规模生产感到有点困惑。因为当技术还没有真正到位时,突然推出数千个这样的产品是没有意义的。他们既不能用在工厂的流水线上,更不用说用在餐馆。这似乎有些浪费,也可能是受到误导。」

在社群媒体广为流传的一则影片显示,中国某地的农历新年的表演活动中,一个人形机器人「失控」衝向观眾,被保全人员制止。这可能显示,中国人形机器人的技术可能远未成熟。不过,也有分析指出,画面中的机器人是因为在前行中受到围栏阻挡,在试图平衡身体是做出了看似向前衝的动作。

虽然如此,具有人形的机器人不仅可以直接影响人类的工业发展和日常生活,人形机器人技术的成熟程度也是一国人工智慧实力的重要发展指标。

人形机器人技术为何重要?人形机器人基于人工智慧,但和以ChatGPT为代表的生成式AI聊天「机器人」不同的是,人形机器人的应用大大超越了平面的资讯处理,包括文字、影像、影音等资料,直接影响人类的工业发展和日常生活。

赖特说,人形机器人是电脑和AI技术在现实世界创造「影响力」的最新方式。他说:「这些影响可能是制造产品,它们可以在工厂中使用。影响可能是运输物品,也可能是在医院治疗病人、照顾老人、照顾孩子、遛狗、打扫房子,当然,它们也可以在战场上使用。」

更重要的是,人形机器人将可以「得心应手」地在人类环境中使用人类的工具,发展出技术实用的无限发展可能。赖特说:「人形机器人将能够在我们人类为自己建造的各种不同环境中运行。」例如,人形机器人可以使用吸尘器等工具做家事;人形的机器「护士」能够直接使用为人类操作设计的医疗器械,照顾病人。

普林斯顿大学博士后研究员、产业政策和中国基础设施问题专家陈凯新说,人形机器人将为服务业带来革新,「人形机器人可能做的是,它们可能会将大部分服务业自动化、甚至接管。到目前为止,服务业是机器人还没触及的领域。」

不过,中国大陆的餐厅、旅馆,已有机器人送餐、送水的服务,可以依照指定路线,将刚炒好的菜送至指定餐桌,也可以在人类输入指令后,机器人自己搭电梯,将房客点的外卖送至指定楼层的房间。

另外,人形机器人技术的成熟程度也是一国人工智慧实力的重要发展指标,这项技术的使用也将同时带动AI技术的发展。

被AI研究领域所认同的「莫拉维克悖论」(Moravec's paradox)认为,让电脑从事常人认为最高阶的脑力任务,例如计算、推理、下棋,实际只需要非常少的计算能力,但要让机器作出人类那种「无意识」的直觉和行动能力则需要大量的AI计算能力。

赖特说,人形机器人的发展关键在于,它们将能够直接从人类的动作中学习和发展其能力,这一「学习+应用」的发展前景将加速人形机器人的普及。

他解释说:「它们可以直接从我们人类身上学习,它们也会得到大量的新数据,这些新数据将促使它们学习,新的学习将意味着机器人更加有用。」

「因为机器人变得越来越有用,那么它们将做更多的任务,所以将会有更多的机器人,然后它们将学习更多的数据,这种输出将螺旋式上升,机器人将变得越来越实用,并在社会中变得越来越普遍。」赖特说。

花旗银行的一份报告估计,到2050年,人形机器人数量将达到6.48亿个。高盛研究公司预计,到2035年,这套机器人的市值将达到380亿美元。

#机器人 #人形机器人 #大陆 #AI #美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