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在亚利桑那州,跑到街边一看,很多都是我们台湾的台商。」自从跟着台积电到美国设厂,台湾新东向全球产学研联盟协进会理事长、帆宣(6196)董事长高新明表示,「赴美」已成台湾企业界的热门话题,不只亚利桑那州,还有德州、纽约等,除了新IC厂,也有非IC产业前往投资,甚至连房地产、餐饮等商业聚落,也正慢慢成形。
护国神山台积电在台湾时间4日凌晨推出重磅消息,加码一千亿美元到美国设厂,晶圆、封装、研发一条龙都搬过去,引发全台譁然,这到底是台湾实力的延伸,更多企业赴美布局?还是被川普硬生生拔走产业优势?正反意见交锋,火花不断。
台股反应也呈现两极,台积电赴美消息一出,4日股价一度失守千元大关,但其它相关厂务工程概念股,像是帆宣、洋基工程(6691)都逆势上涨,台积电厂务指标股汉唐(2404)更是被外资扫货,家登(3680)董事长邱铭乾在脸书上大讚台湾半导体产业成为全球领头羊,是台湾人「当责」文化的呈现。
「全球都在看川普的『万能关税论』,如果加1次关税做不到,那就加第2次,科技管制是年年出禁令、越加越严格。」光济科技执行长郑宗宜跟CTWANT记者说,但若半导体供应链因此朝向区域化发展,各地都有在地商机时,业者就会前往落地。
对于台积电供应链伙伴来说,这波新设产能也象徵生意到来。「台积电在台湾有近2000家供应链,里面超过1800家都是中小企业,这些人该怎么去美国?当『隐形冠军』要被逼着往台前走的时候,资本、人才储备是不够的。」郑宗宜说,产业要国际化的当下,供应链应该团结起来,像Uber共乘的概念一起走。
这消息对美国的客户业者来说,当然是拍手叫好,例如高通Qualcomm执行长Cristiano Amon受访时表示,「这是大好消息,经济安全攸关于半导体,更多制造业在美国,对我们来说是一大福音。」
《晶片战争》作者Chris Miller看完台积电董事长魏哲家在白宫的宣示后,投书《金融时报》提到,儘管美国厂区在台积电整体营运中的比重不大,但在先进制程所占比重会提高,巩固美国在先进晶片制造领域的重要地位,降低对台湾产能的依赖。
不过他也提到此举对台积电的「两好三坏」,好处是拉大与竞争对手三星和英特尔的差距、对关税威胁的纾解,但坏处是更高的生产成本、反垄断的隐忧,以及削弱「硅盾」导致台湾人民的担心。
台经院研究八所所长连科雄认为,危机也可能是转机,台湾近来有些传统产业表现不太好,像是手机、汽车零组件,金属扣件等,其实都遭受不平等待遇,先前美国232条款下,我们没有被豁免,所以当川普又开始对其它国家多课关税的时候,「反而让我们重新取得了平等」。
「美国基于国防理由、不是商业的理由,必然要求要美国制造,例如更多的AI、无人机、自驾车等,谁也挡不住,如果台湾不做、也有别人来取代你。」「在(川普)关税政策下,有些不划算、反而变成划算,像是工具机,他(中国厂商)打五折都敢卖了,你怎么跟他打?」郑宗宜说,台厂会是美国再工业化的关键伙伴,如果可以在美国卡位,就能摆脱掉大陆的价格竞争。
更多 CTWANT 报导
发表意见
中时新闻网对留言系统使用者发布的文字、图片或檔案保有片面修改或移除的权利。当使用者使用本网站留言服务时,表示已详细阅读并完全了解,且同意配合下述规定:
违反上述规定者,中时新闻网有权删除留言,或者直接封锁帐号!请使用者在发言前,务必先阅读留言板规则,谢谢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