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陆《环球时报》20日报导,近年来,出海被诸多中国企业视为破「卷」的重要路径之一,但产品同质化、价格战频发等「内卷式」竞争问题,并没有因为市场的转变而消失,企业从大陆国内「卷」向国外的现象并不罕见。

《环时》报导,长江商学院战略学教授、副院长滕斌圣表示,中国企业出海过程中,「同质低价」式竞争是较为典型的内卷形式。很多企业出海抱着所谓「后发优势」观念,认为「前面的人把路走出来,把市场障碍排除乾净,我可以跟在后面趁机弯道超越」。一旦有企业成功树立标竿,后续企业往往会扎堆模仿,导致同质化竞争。

滕斌圣称,「卷工作时长」也是中企出海的一大特点。「996」文化被带到海外,这种工作方式在一些国家引发较大反弹。高强度的工作让很多当地员工难以接受。此外,一些技术门槛较低的企业,在海外布局过程中,有时会靠挖人来成就自己。例如,一家企业在某地落户总部,在这家企业总部几百米范围内,另一家中企也成立公司,后者以高于同行2至3倍价格挖人。而两家公司售卖产品、价格,甚至公司网站页面都非常相似。「卷行销」是另一种内卷形式。中国企业很擅长互联网行销,一些在国内行之有效的手段被带到海外,但有些行销方式与当地文化格格不入。

「总的来说,部分中国企业出海的内卷现象不仅让企业自身陷入恶性竞争,也在一定程度上损害了『中国制造』的品牌形象。大家都在亚健康状态下拚个你死我活,这种内卷模式让企业难以健康发展。」滕斌圣说道。

《环时》报导,其实一些出海企业也不乏关于「内卷」影响「中国制造」形象的担忧。梦百合家居董事长倪张根指出,「企业在出海过程中,要保护民族品牌的海外形象,否则中国品牌出海的道路会越走越窄。」

《环时》报导,埃及开罗大学商业战略教授拉希德受访时说,内卷并非中国独有,但中企出海时容易因路径依赖陷入同质化竞争。

他举例称,20世纪90年代,日本企业也曾面临国内市场饱和后的「内卷式收缩」,但通过差异化战略成功破局。比如日本某清酒品牌,通过数位化转型将传统酿造工艺标准化,并借助政府文化推广打入欧美市场,避免行业内耗。

滕斌圣也分享日本案例。日本早稻田大学一位教授分析「有田烧」成为全球知名品牌原因。有「日本瓷都」之称的有田町从一开始就採用抱团自律方式,通过经营公约等规范,形成统一品牌输出瓷器。该教授分析认为,日本地域狭小,乡土社会文化浓厚,企业若在一个地方口碑不佳,便很难在其他地方立足,这种高密度的社群约束使他们更注重协作与规范,也让其在品牌化与协作方面具有一定优势。

#内卷 #同质化竞争 #价格战 #大陆 #出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