疾管署公布,国内肠病毒疫情连续三周上升,新增一例感染伊科病毒11型重症个案,为中部四岁女童,5月下旬陆续出现咳嗽、流鼻水、发烧、双腿酸痛、走路变慢、头痛、无法正常蹲下等症状,第四度就医时住院,为国内7年来首见发生伊科病毒11型併急性下肢无力案例。疾管署发言人罗一钧预估,现在开始至7月底均为新生儿肠病毒流行期间,请家长和照顾新生儿的医疗机构要提高警戒。
肠病毒就诊人次上周升至6772人次,较前一周6120人次增加10.7%,已连续三周上升,但距离流行期11000人次尚有一段距离,尚未到流行期。
罗一钧表示,肠病毒就诊已有「北升南降」趋势,高屏区就诊已下降,台北区和北区明显上升,中区和南区则持平或略升,东区略降因相较南部,北部气温近期才升高使肠病毒活跃度提高,提醒医师注意北部肠病毒个案可能会快速增加。
疾管署表示,上周新增1例肠病毒重症,为中部4岁女童,5月下旬陆续出现咳嗽、流鼻水、发烧、双腿酸痛、走路变慢、头痛、无法正常蹲下等症状,第四度就医时住院,检查疑似有横断性脊髓炎且有左手和右小腿神经异常,收住加护病房并通报急性下肢无力,粪便检出伊科病毒11型,确诊为肠病毒重症,经治疗后已改善今(6/24)出院将持续復健,为今年年龄最大的肠病毒重症个案,家人和幼儿园同学均无疑似症状。
疾管署防疫医师林咏青表示,此重症个案也是继2018年6月伊科病毒11型併急性下肢无力案例(北部4岁女童)后,国内7年来首见发生伊科病毒11型併急性下肢无力案例,属于少见的伊科病毒併发症,但在伊科病毒流行年度可能零星发生于儿童,国内除2018年曾有1例外,2003年也曾有3例伊科病毒11型併急性下肢无力(年龄分别为2个月、1岁、7岁)
疾管署发言人罗一钧表示,上周无新增新生儿肠病毒重症或死亡,今年累计8例肠病毒重症(含5死),重症病例数为6年同期最高,其中新生儿占5例(含4死)均为伊科病毒11型重症,另3例分别为1个月大婴儿和4岁幼儿(均为伊科病毒11型重症已出院)、1岁幼儿(克沙奇B5重症死亡)
社区流行病毒以伊科病毒11型最多(占33%),其次为克沙奇A6型(占19%)和克沙奇A2型(占18%)。国内2018年5月至7月也曾有一波新生儿伊科病毒11型疫情,造成7例新生儿伊科病毒11型重症、其中6例死亡。
罗一钧提醒,预期暑假期间肠病毒将持续升温,幼托机构、暑期班、夏令营请注意加强幼童洗手和环境清洁消毒
发表意见
中时新闻网对留言系统使用者发布的文字、图片或檔案保有片面修改或移除的权利。当使用者使用本网站留言服务时,表示已详细阅读并完全了解,且同意配合下述规定:
违反上述规定者,中时新闻网有权删除留言,或者直接封锁帐号!请使用者在发言前,务必先阅读留言板规则,谢谢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