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古老真菌─「黄麴菌」(Aspergillus flavus,或称黄麴霉),很可能是「法老王诅咒」的真相,1920年代,许多参与法王陵墓挖掘的考古学家因不明疾病身亡,诅咒的传闻不胫而走。除了古墓中的神秘死亡以外,黄麴菌造成的黄麴毒素,也造成农作物的变质、毒化而臭名昭着。然而,黄麴菌的生物毒性也可能为医学做出贡献,科学家从其中分离并改造成强效的抗癌药物,或许能挽救更多的生命。

图坦卡门陵墓 爆诡异死亡案

1923年2月16日,在埃及帝王谷调查半年的考古学家霍华德‧卡特(Howard Carter),终于找到了一座此前从未被被打扰的神圣陵墓,属于一位名叫图坦卡门的(Tutankhamun)少年法老。卡特带领着他的投资人卡那封伯爵(Lorn Carnarvon )最早进入墓室当中。他们看到金碧辉煌又许许如生的人型黄金棺椁,及近五千件陪葬品,其大量珍宝,震惊了西方世界,被称为20世纪最惊人的考古发现。

然而,卡那封伯爵返回之后就染病,不久就死了。其后又有几位最早进入坟墓的工人员与考古学家也不明罹病而死,这也被媒体大肆渲染成「法老的诅咒」,至此也引爆奇幻恐怖文学的创作,全身绷带的木乃伊,成为新一代的不死怪物。

研究员聂秋月,以及论文合着者佐托娃(Maria Zotova)。她们正在纯化真菌样本。(图/宾州大学)ervo
研究员聂秋月,以及论文合着者佐托娃(Maria Zotova)。她们正在纯化真菌样本。(图/宾州大学)ervo

根据统计,进入图坦卡门陵墓的工作人员其中确实有5人在1924年身亡,另有5人在随后几年出事故。。

法老的诅咒 流传多时

参与挖掘工作的团队人力超过1000人,其中的10人死亡真的是很高的比例吗?这显然有些牵强。不过,最早参与的几名挖掘队员(包括卡那封伯爵)罹病死亡也是不争的事实。几十年后,科学家提出,古老的真菌孢子可能是真正的罪魁祸首。

另一起事件也加深了这一说法。1970年代,一支科学家团队进入波兰国王卡西米尔四世(Casimir IV Jagiellon)的陵墓,随后几周之内,12名发掘者有10人相继过世。研究人员后来在墓穴中发现了黄麴菌,认为它的毒素可引发严重的肺部感染,尤其对免疫系统较弱的人。

「凶手」竟是黄麴菌 科学家有新发现

但在科学界,黄麴菌则有了不同评价。美国宾州大学(University of Pennsylvania )的特约荣誉教授,同时也是生物化学工程专家高雪莉(Sherry Gao)博士与她的科学团队,从黄麴菌中分离一类全新的分子,并在实验室中进行改造,并在白血病细胞上进行测试。她说:「真菌给了我们抗生素,帮助我们对抗感染。这些经验表明,还有更多源自天然产物的药物有待我们发现。」

这种疗法是一种称为「核糖体合成后修饰胜肽」(简称RiPP)的物质, RiPP普遍存在于细菌与真菌当中,它们有着多种特殊功能,就如高雪莉博士所说,许多抗生素是Ripp,而在本例中,RiPP 是为了增强其抗癌特性。

宾州大学博士后研究员、论文第一作者聂秋月(Qiuyue Nie)说:「纯化这些化学物质非常困难。虽然在细菌中已鑑定出数千种RiPP,但在真菌中发现的却屈指可数。部分原因是,过去的研究人员将真菌的RiPP,误认为是非核醣体胜肽,并且对真菌如何产生这些分子的知之甚少。」

在实验室中,研究人员利用代谢与遗传技术,发现4种具有相似复杂结构,却有所不同的RiPP,我们将它们命名为「黄麴霉素」(asperigimycins)。4种黄麴霉素的其中两种,对白血病细胞表现出高效力,但是对乳癌、肝癌或肺癌细胞都不起作用。

运用黄麴霉素 可制这款抗癌药

然而,当研究人员利用化学剪辑技术,修改一种 RiPP 并添加脂肪分子时,效果变得更好了,对几种不同的白血病细胞,以及1种乳腺癌细胞,都表现增强的抗癌效果。评估起来,这种稍做人为修改的黄麴霉素,其效果与已经上市,B用于治疗白血病的阿糖胞苷(cytarabine)和柔红霉素(daunorubicin)相当。

文章来源:'Curse of Tutankhamun' Could Hide a Secret Cancer-Fighting Compound

研究人员猜测,增加脂质会影响特定基因的活性,使药物能够更好地渗透并留在癌细胞内,从而破坏癌细胞的复制能力。聂秋月说:「这个发现相当重要,瞭解到脂质可以影响化学物质运送到细胞的方式,为我们提供了另一种药物开发的工具。」

需要注意的是,即使本篇新闻提到霉菌带来的用途,我们仍然要严防真菌带来的感染与疾病,就如同着名的话题美剧《最后的生还者》,呈现的那样,要是出现一种适应我们体温的侵略性真菌,那么我们可能会面临一波相当棘手的疫情,当然,现实世界不至于出现真菌感染造成的丧尸化变异。

#法老诅咒 #黄麴菌 #霉素 #黄麴毒素 #白血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