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是聚焦领域及技术,因臺湾市场规模有限,应聚焦具发展基础的无人载具公司,锁定制造、照护等领域跨国合作、跨域横向整合产业。

第二是布局生态系方向,应建立国家级计划,制订AI、通讯等国家级标准,甚至透过投资或收购国外公司带动创新生态系统。

第三是发展基础建设,全力发展AI无人载具的人才、教育与基础建设,如加强全龄教育与训练、提升能源韧性等。盼藉此三大策略积极行动,壮大臺湾AI无人载具生态系及国际市场定位,带动产业转型升级。

工研院院士会议今年主题为「布局臺湾AI无人载具生态系」,对于臺湾在全球AI无人载具的定位,以及加速产业化、支持生态系方法,工研院院士建议,第一,推动AI无人载具应聚焦的领域、关键技术与系统。臺湾擅长于系统整合与场域应用的能力,建议由工研院进行全球市场调查,针对无人机、服务型机器人、水下载具等,并延伸至智慧制造、医疗照护、巡检等领域应用,在国内先行推动,锁定控制系统设计与整合,从全球性的商业用途加速发展,建议由工研院横向主导整合,投入材料、设备及跨领域的介接。

第二,布局臺湾AI无人载具创新生态系统的策略方向。发展AI无人载具应建立跨部会的国家级计划,例如以10年为期,规划短中长期无人载具发展蓝图,并制订AI、通讯等国家级标准。院士们认为,AI生态系发展关键在于导入AI代理人(AI Agent),协助优化现场环境,提升应用效率,让农场、医院或工厂的运作更智慧化。

第三,发展AI无人载具的人才、教育与基础建设。由于AI及产业的发展需要多元化人才,院士们建议加强全龄教育(涵盖K-12,幼儿园至高中12年级)与训练,并应用AI强化相关技术人才的培育,达到赋能与人才效率提升。同时,评估产业与AI发展所需的算力,与提供长期稳定多元韧性的电力,并再检视国内再生能源的策略是否需要调整,以及如何利用智慧微电网结合感测器,提高能源使用效率。

此外,院士们认为,规划国家级计划时,初期需兼顾可快速应用于商业制造、带来即时效益项目,以及自主推理、着重与世界先进国家竞争,应用于自驾车与智慧机械等先进项目。由于AI可加速材料的研发进程,院士也提醒,臺湾应积极推动AI与材料科学结合,让创新材料成为胜出无人载具市场的关键。

本次参与工研院院士会议的院士包括:施振荣主席、林耕华、林本坚、史钦泰、王康隆、张有德、杨育民、杨振通、刘德音、林宪铭、萧慈飞、海英俊、李谋伟、刘克振、吴明贤、陈适安、童子贤、米玉杰、余俊彦、蔡长海、罗唯仁、倪衍玄。工研院董事长吴政忠、院长刘文雄亦出席与会。

#AI #无人载具 #发展 #臺湾 #工研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