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型机器人的发展备受期待,被认为是「实体人工智慧(AI)」的具体呈现。台湾能在人型机器人供应链中,扮演什么角色?是产业界和投资人高度瞩目的议题;值得注意的是,即使台湾拥有良好的硬体制造基础,但想抢进人型机器人市场,某些技术缺口,仍待补强。

根据《财讯》双周刊报导,中华经济研究院第二研究所副研究员戴志言引述统计资料指出,若只看人型机器人,2024年的全球市场规模,大约是15.8亿美元,预计到了2034年,将成长至67.2亿美元,年均复合成长率为15.57%

为了让人型机器人走进应用场域,满足产业需求,台湾已陆续发表相关研究。戴志言汇整后发现,这些研究多聚焦于机械手的灵活程度,也就是「灵巧手」,以及「大脑介面」两方面。

机器人未必要是「人型」 才能满足产业需求

台湾的「灵巧手」技术,重视双手操作、辅助作业;相较之下,欧美的「灵巧手」,强调高自由度,并导入AI控制和视觉融合。戴志言比喻,台湾的技术,是让机械手动起来,可以拿鸡蛋,可是欧美的技术,是要机械手挑战剥水煮蛋的蛋壳,还不能把蛋捏破。

至于「大脑介面」的部分,台湾也有发展脑机介面,从事多模态学习与互动,发展程度和他国落差不大。

《财讯》双周刊指出,就实际市场需求而言,台湾有许多工业、仓储业者,面临自动化不足和缺工等问题,所以机器人的价值,在于取代人力、缓解缺工。戴志言转述厂商看法,认为机器人未必一定要是「人型」,或许把两只机器手臂装在驱动轮上,就可以解决80%工厂遇到的问题。

除了工业和仓储,包括医疗、服务业、教育等领域,都是机器人的应用场域;不过,戴志言分析,即使台湾在人型机器人的技术上持续有进展,硬体基础很雄厚,却缺乏平台化商转和应用测试场域。

戴志言说,从应用场域来看,台湾有机会,但就技术端而言,「从晶片制造到软体整合,目前都没有,主因在于市场太小,所以没有太多晶片设计商,愿意为这个市场做开发。」

缺心、缺脑、缺个人 还在摸索杀手级应用

《财讯》双周刊分析,简言之,台湾发展人型机器人,会面临「缺心、缺脑、缺个人」的情形。戴志言解释,「缺心」是指缺乏人型机器人专用的晶片,「缺脑」是没有自己的AI演算法,「缺个人」则是很少厂商愿意提供完整的系统服务。

文章来源:财讯双周刊

#互动 #人型机器人 #AI #机械手 #灵巧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