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受欢迎的「中研讲堂」科普讲座今(12)日来到竹东高中,主题聚焦「以科学思维发现与解决问题」,从农业生物科技与科学史的角度切入,带领现场听眾思考如何以科学面对当代挑战,并回望近代史,探讨科学如何逐渐成为文化权威。

中研院表示,期盼透过中研院推动科普走入校园,激发青年世代对科学的探索精神,鼓励以理性与创新为力量,面对未来的各项挑战。活动吸引近两百名师生与民眾踊跃参与,藉由自然科学与人文歷史的对话,展现校园活泼的学习气氛。

「中研讲堂」今日在科技与创新匯聚、兼具人文底蕴的新竹举办,首场讲座由本院农业生物科技研究中心叶国桢特聘研究员兼主任主讲,讲题为〈气候变迁与农业的未来:从科技创新看永续农业的可能〉,叶国桢指出,近年台湾经歷了极端寒流、长期乾旱、暴雨成灾与水资源短缺,同时受到全球市场竞争与病虫害扩散的双重压力,农业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

叶国桢指出,但危机也是转机,科学与创新正展现出扭转局势的潜力,其中,生物科技正扮演关键角色,除了大家熟知的基因转殖,近年由于科技的进步,科学家现在也利用更精准的「基因编辑」的「非基因转殖」技术,培育可适应逆境或符合市场需求的作物,让农业迈向与自然共生、兼顾产量与环境的永续新模式。

第二场讲座由本院近代史研究所雷祥麟研究员兼所长主讲,题为「如何发现一个好问题?科学如何获得文化权威?」,雷祥麟指出,在AI时代,人类最珍贵且无可取代的能力是「提出好问题」。

雷祥麟分享,十多年前在伦敦跳蚤市场购得一幅1847年的童书插图,描绘清代官员观测日蚀的场景:一方冷静以望远镜观测,一方则因恐惧匐匍在地,图下注解写道:「虽然中国人已经知道(日蚀)是自然现象,但因深受旧俗局限,仍然无法终止这些仪式。」

雷祥麟表示,这幅插图启发他思考一个过去少有学者关注到的问题:「现代科学如何在清末获得前所未有的文化权威?」,他从科学史的全新视角,指出1898年出版严復所着的《天演论》,首次让清末士人相信,社会与文化议题应以科学为依据,科学成为「真理」的过程,不仅依赖理性与实验,也与社会文化与教育息息相关。

中研院表示,自2018年起举办「中研讲堂」,至今已前往14个县市,持续将最前瞻的研究成果以平易近人的方式带入各地。更多活动资讯,欢迎关注本院官网及脸书专页;本次演讲内容也将于活动后上传至中研院YouTube频道,邀请全臺民眾一同参与这场科学与人文的盛宴。

#中研院 #科学 #农业 #知识 #启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