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是含有不安全性行的搜寻结果,共44笔
最新研究显示,自 1950 年以来,人类平均寿命延长约 20 年,长期照护措施与老年疾病预防成效显着;然而,青少年与年轻人死亡率却上升,成为全球健康的新挑战。
今年爱滋感染人数有望跌破千人!疾管署公布,今年1至7月全国新增爱滋感染人数为513人,较去年同期下降12%,继2023年后,有望再度跌破千例门槛。疾管署副署长曾淑慧指出,爱滋感染以「25~34岁」占近4成最高,鼓励年轻族群定期接受爱滋筛检。
七夕情人节将至,疾管署公布,今年1至7月全国新增爱滋感染人数为513人,较去年同期下降12%,预估今年度有望跌破千人,并以「25~34岁」占近4成最高。适逢暑假尾声,疾管署推出爱滋自我筛检专属优惠码「BTS」限时免运优惠,自8月29日起9月7日止,鼓励年轻族群定期接受爱滋筛检。
M痘疫情没断过?台中市卫生局6日接获疾管署通知新增1例M痘确诊个案,30岁北屯男子自述曾有同性间不安全性行为,8月初出现头痛、腹股沟肿痛及肛门周围皮疹等症状,就医採检后确诊,这也是台中市今年以来第2例M痘确诊个案,个案自述接触者1位,经瞭解目前无症状,已提供卫教资讯,并提醒个案进行为期21天的自我健康监测。
根据最近报告,自从俄罗斯全面入侵乌克兰以来,俄军爱滋病(HIV)病例暴增了2000%,自2022年以来,俄国已跃升为全球新增爱滋病例数前五名的国家,而俄罗斯成为爱滋大国的原因也被揭开。
我国梅毒病例连5年上升!一名30岁女性,出现头痛、掉髮,就医确诊为二期梅毒,且已侵入脑部神经,一查竟是男友在外「偷吃」惹祸。医师提醒,即使自认有固定、忠实伴侣,也应遵守安全性行为及相关保护措施。
掉髮竟是感染梅毒!一名30岁女性,只有男友一名固定性伴侣,近日出现头痛、掉髮现象,就医竟确诊为二期梅毒,且已侵入脑部神经,且感染源竟来自男友在外「偷吃」。医师呼吁,即使自认是「忠实性伴侣」,仍应遵守安全性行为及相关保护措施。
台湾1986年以前出生的民眾,没有新生儿B肝疫苗接种政策,感染B肝风险较高,可能发展成肝癌。台湾癌症基金会针对40岁以上「B肝疫苗断层世代」族群进行调查发现,近5成民眾不知道B肝主要感染途径,甚至有4成误以为吃饭、讲话就会传染,还有1/3的B肝带原者未每年追踪,发展成肝癌的风险大增。
膝盖痛竟然是因为得了淋病。泌尿科医师程威铭分享有一位45岁男子,因膝盖肿痛、走路困难、发烧就医,本来以为是痛风发作,但检查确诊是感染淋病,这让男子非常错愕,因为从未有解尿疼痛、分泌物多等不适。他提醒性病不一定从下体开始,若关节莫名肿痛,又有危险性行为,也别只想到痛风或退化。
暑假效应发酵,疾管署公布,国内爱滋病毒感染、淋病疫情虽均持续下降,但梅毒疫情仍上下波动,其中13-24岁青少年梅毒通报数已连续4年上升:2024年较2023年上升19%、今年上半年较2024年同期上升13%。疾管署启动24岁以下年轻族群免费梅毒快筛服务。
台湾爱滋感染人数连续6年下降!疾管署今(12)日公布最新统计,今年截至5月份,本国籍爱滋病毒感染者人数新增359例,比去年同期下降15%,且疾管署预估今年可望再度跌破千人关卡,有望写下22年来新最低纪录。
「身处教育现场,我知道青少年的性行为比例上升很多,但没想到性病竟然爆增到这种程度!」台湾性教育学会副理事长冯嘉玉,同时也在新庄国中担任健教老师,向CTWANT记者坦承,看到卫福部最新资料:近十年15~19岁青少女梅毒案例爆增53倍,就连小三女童也感染梅毒时,真的吓了一大跳。
一名18岁少女因私密处溃疡且伤口疼痛就医,原以为只是私密处疱疹,岂料进一步筛检发现,不仅感染多种性病,还曾得过梅毒却浑然不知。医师指出,梅毒有「伟大模仿者」称号,初期症状不明显,容易被忽略,早期的红疹甚至可能被误认为过敏反应,导致许多患者直到后期才发现感染。若曾有不安全性行为,应定期筛检,以确保自身与伴侣的健康。
21岁的小萱近期因下腹疼痛、分泌物异常就医,经诊断发现感染淋病,她没有明显症状,过去也未曾感染,原来是她的伴侣近期出现尿道不适,两人平时又没戴保险套,进而传染给小萱。疾管署提醒,淋病、梅毒等性传染病,若未及时治疗可能影响生殖健康,甚至导致骨盆腔发炎、不孕等併发症,呼吁平时遵守安全性行为并定期筛检。
西洋情人节前夕,爱滋防治却出现警讯。疾管署最新统计,2024年国内新增确诊通报本国籍爱滋病毒感染人数达1002人,让20年来首次跌破千例的纪录仅维持一年,就破功,其中「15至24岁」及「25至34岁」两年龄层,出现明显增加,染病人数较前一年双双增加近二成。
明天就是情人节,爱爱请保护自己。有医师分享有位17岁少女,因下体搔痒,先被诊断是阴道滴虫感染,后来四肢开始冒出红疹、下体长出赘生物,才由妈妈陪同就医,检验后再证实得了淋病、菜花与梅毒,提醒性行为务必全程戴保险套,以免后悔莫及。
教改一直强调价值中立、开放多元,但没有核心理念的多元开放会带来甚么结果?近日各种校园乱象发出警讯,除非淋病、梅毒、霸凌、吸毒都被承认是某种多元价值,否则课纲就该从根本进行检讨。
教改一直强调价值中立、开放多元,但没有核心理念的多元开放会带来甚么结果?近日各种校园乱象发出警讯,除非淋病、梅毒、霸凌、吸毒都被承认是某种多元价值,否则课纲就该从根本进行检讨。
我国青少年感染性病比例逐年攀升,性病年轻化问题加剧,尤以青少女增幅最大。疾管署统计,15~19岁青少女感染淋病人数,10多年间增长6倍,梅毒更暴增53倍,医师指出,虽然仍以男性感染人数最高,但女性增加趋势较快,呼吁民眾落实安全性行为及双重避孕,减少性传染病传播。
国教行动联盟于今(15)日揭露我国青少年性病问题已达警戒程度。依照调查数据显示,15到19岁女性感染梅毒病例呈现低龄化趋势,在近10年间激增53倍,从2014年4例暴增至2024年211例;马偕医院妇产科医师黄建霈表示梅毒没有立刻获得治疗严重恐恶化至第三、第四期,损伤心臟和神经系统,提醒青少年安全性行为,且性伴侣也要治疗,避免「乒乓球」效应,不断交互感染,才能保护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