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是含有中等强度运动的搜寻结果,共64笔
全台有200多万名糖尿病患者,控制血糖成为重要课题。耳鼻喉科医师曾家承分享最新研究,饮食、运动有助于调控血糖,若长期执行,糖化血色素平均可下降1.8%,不过,他也强调成功的关键在于决心,如果一天药量在2、3颗以下的糖尿病患者,理论上有可能透过严格饮食与运动,达到减药或不需用药的状态。
许多人就寝时虽疲惫不堪,却仍辗转难眠。台北荣总遗传优生学科主任张家铭今(4)日表示,这类情况不只是睡不着那么简单,比起吃安眠药、喝助眠茶或冥想,每周进行3到5次、每次30分钟的混合运动,并搭配瑜伽、太极或气功等缓和运动,更能帮助大脑冷静下来。
一名37岁乳癌病友手术后出院,却无视回诊通知,半年多后癌症復发。据统计,约4成癌症復发与生活细节有关,林口长庚医院肿瘤科助理教授级主治医师廖继鼎坦言,最遗憾的是这些处于康復期的患者,以为自己痊癒而松懈,最后满盘皆输。
高龄化社会来临,现代人不仅要避免「下流老人」老后贫穷处境,还得设法保持「健康老」优势。若未砸钱配戴高端追踪设备或寻求收费昂贵的长寿诊所服务,身体老化程度不易判断。专家提醒,除了具体病徵,日常生活至少有5个老化的细微迹象不必接受侵入式检查就能发现端倪,若察觉警讯,及早因应为上。
每年10月18日为世界更年期日,今年国际更年期医学会以「生活型态医学在更年期健康中的角色」为主题,强调透过非药物介入方式,协助女性以健康的生活型态度过更年期。研究证实,地中海饮食可改善更年期女性的情绪与代谢指标,每周150分钟中等强度运动搭配阻力训练,有助维持骨密度。
秋冬季好发呼吸道传染病,台北荣总遗传优生学科主任张家铭今(17)日表示,民眾常在疾病痊癒后觉得喉咙卡卡,甚至整个人提不起劲,可能是身体慢性发炎所致,宜从饮食、睡眠、运动、压力管理4方面改善。
「好小子」顏正国惊传因肺腺癌病逝,享年50岁,消息震惊社会大眾。癌症关怀基金会观察发现,良好的生活习惯不仅能降低罹患肺癌的风险,也有助于减少癌症復发的机率。
不吃甜、体型偏瘦一样可能得糖尿病。家医科医师刘彦伶分享有一名48岁的女子,体型纤细、不吃甜点,自认与糖尿病无缘,但日前健检却发现血糖高,糖化血色素也位居糖尿病前期,让女子十分意外,询问后她发现女子早餐只吃水果,常久坐不运动,些习惯都让女子在不自觉中陷入糖尿病危机。
有些延年益寿的秘诀比想像中单纯许多。澳洲研究体育运动的专家团队分析6万人数据发现,从睡眠、运动、饮食3大日常层面各做一些小小的改变,日积月累就能延寿将近10年,回报率可观。
肾臟是人体的重要臟腑,西医认为它负责过滤血液、排泄废物、调节水电解质与酸碱平衡,并分泌影响血压与造血的激素;中医则视「肾」为先天之本,主藏精、主水、纳气,关联到生长发育、生殖、骨骼、脑髓、耳朵与头髮。若能在日常生活中落实护肾10招,不仅可预防肾病变,还能延缓衰老、增强免疫、改善体质。
全台儿少过重肥胖率破3成,医师指出,「养胖才会抽高」是错误迷思,体重超标除了导致性早熟、长不高,还会增加三高、心血管疾病甚至癌症风险。若孩子出现4大成长警讯,应及早就医对症治疗,平时也应改善挑食、晚睡、运动不足3大坏习惯。
全台儿童青少年过重肥胖率破3成,过去常有「养胖才会抽高」错误迷思,医师指出,体重超标会导致性早熟、长不高,慢性病更会提早上身,研究显示,BMI每增加一单位,生长高峰会提早0.6至0.7年,让孩子提早停止生长、来不及长高。
台中市75岁詹姓男子,最近走路时常感觉左脚抖个不停,还伴随无力感。家人原本以为只是老化或神经退化,没特别在意,但1周下来症状没好转,带他到卫福部丰原医院检查,竟确诊是「急性缺血性脑中风」。神经内科洪朝贤医师指出,单侧肢体抖动常被误认为帕金森氏症或其他疾病,实际上也可能是非典型中风表现。他提醒,治疗关键在于「黄金3.5小时」,并呼吁高风险族群透过均衡饮食、规律运动、定期检查及戒菸限酒来降低中风风险。
现代饮食高油、高盐,不少人为了管理身材体态会固定健身、运动,有医师分享,过去虽然常讲「运动333」,但这种说法其实已经过时了,因为每个人的身体状况不同,要达到「心跳每分钟130下」的运动效果也不太一样,如今改为建议民眾「每周累计至少进行150分钟的中等强度运动」,不论是快走、爬山、超慢跑都很适合,单次就算不到10分钟也有效。
大陆上海一名69岁女子,退休后活动量少,又爱吃重油重甜食物,导致体重增加,高血压、高血脂、脂肪肝也都找上门,在透过半年的减重计画后,成功改变健康状况,不仅不用再吃血脂药,脂肪肝也消失了,主要关键就在于按比例搭配、控制总量的饮食,以及以身体舒适为主的规律运动。
39岁女性患者主诉长期睡眠状况不佳、辗转难眠,需要一到两个小时才能入眠,可是大概睡不到3、4个小时,又会中断睡眠醒过来,又再花1到2个小时入睡,求诊中国医药大学新竹附设医院神经内科主任陈贝强,经诊断后,医师除了搭配药物,也执行经皮静脉雷射,经过约6次疗程,改善睡眠,患者已经可以深层睡眠。
肥胖已被世界卫生组织列为全球最常见的慢性疾病之一。根据卫福部统计,台湾约47%的成年人处于过重或肥胖状态。研究显示,减重5%至10%即足以改善多数与肥胖相关的慢性疾病;若减重超过15%,甚至有可能「逆转」第二型糖尿病。
慢性发炎就像是小小的火苗,在身体里到处点燃,影响身体各系统功能。医师许嘉珊指出,一些微小的身体状况都是警讯,长期下来可能会出现代谢与心血管问题,甚至是癌症,生活中有哪些因素会导致慢性发炎?日常又能做什么才能将体内发炎的火苗扑灭?医师一次解答。
55岁的本土剧资深男星秦杨日前右突失明,被诊断出「视网膜神经血管严重堵塞」,今再就诊,确定没办法百分之百恢復。眼科医师粘靖旻表示,从秦杨的病史可以看出现代人面临的健康困境,包括无法睡好觉、癌症等问题,都是隐形炸弹;医师张家铭则指出,这不是单纯眼睛的毛病,而是全身血管在求救,发生眼中风的人,之后脑中风的机率会比一般人高好几倍,平常就要用预防中风的标准来顾眼睛的血管。
防失智未必只能靠药物。基因医师张家铭表示,最新研究发现,让失智小鼠运动2个月,小鼠脑内两种毒性蛋白能有效降低,其中最令人害怕的类淀粉蛋白,甚至能降低约6成,且让这些小鼠再做迷宫测试,也发现牠们的记忆力变好,证明大脑病变真的有改善,建议要防失智,每周至少要运动150分钟,快走、慢跑、骑脚踏车、游泳都可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