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寻结果

以下是含有主动脉瓣膜狭窄的搜寻结果,共10

  • 心臟装第二个瓣膜?「瓣中瓣」技术 助7旬患者重获新生

    心臟装第二个瓣膜?「瓣中瓣」技术 助7旬患者重获新生

    主动脉瓣膜狭窄好发于老年人,传统外科手术需开胸,部分病人恐难以负荷。振兴医院领先全台发展经导管瓣膜置换手术(TAVI),近日更受邀至亚洲大学附属医院指导,为一位体况不宜再次开刀的7旬患者,透过导管植入第二个瓣膜,帮助患者重获新生。

  • 胸闷竟是重度瓣膜狭窄 48岁女性险猝死

    胸闷竟是重度瓣膜狭窄 48岁女性险猝死

     48岁陈女士半年前就出现活动时胸闷、喘不过气的症状,数度差点昏倒被送医,但她一直未将不适放在心上,直到今年3月做心臟超音波检查,才发现罹患重度主动脉瓣膜狭窄,随时可能猝死,因此紧急转诊至台北慈济医院治疗。医师指出,重度主动脉瓣膜狭窄多见于70岁以上病人,而先天性双瓣主动脉瓣膜患者,在中年就容易出现瓣膜狭窄或闭锁不全。

  • 血压正常不代表心臟没事 医:忽略4症状恐随时要命

    血压正常不代表心臟没事 医:忽略4症状恐随时要命

    谈及心血管疾病,多数人都会联想到高血压,不管是因还是果,血压升高总容易让人紧张。但心臟内科主治医师黄启宏示警,血压正常不代表心臟没问题,应以症状为主要考量,一旦活动后出现喘、闷、痛,甚至快昏倒的情况,切勿因血压正常而忽略就医,否则恐随时有猝死风险,不可不慎。

  • 微创手术换心瓣膜 伤口小恢復快

    微创手术换心瓣膜 伤口小恢復快

     75岁宋先生,是末期肾衰竭接受常规洗肾的病患,同时有糖尿病、冠状动脉疾病、间质性肺病等共病症,因血压低、下肢水肿、一走路就喘,被诊断出重度主动脉瓣膜狭窄,心臟收缩功能只有一般的人三分之一。医师评估传统瓣膜手术风险过高,执行经导管主动脉瓣膜置换手术,术后他的血压渐渐改善、下肢水肿消退,也慢慢恢復行走。

  • 经导管置换主动脉瓣膜风险低

    经导管置换主动脉瓣膜风险低

     主动脉瓣膜狭窄在已开发国家已是常见的心臟瓣膜疾病,为让民眾更加认识此种疾病,《中国时报》首度与亚东医院合办「旺旺中时生活讲堂─健康系列讲座」,1月20日邀请心臟血管内科主任许荣城医师及周边血管中心暨手术室主任黄日新医师,主讲「导管瓣膜的奥妙」,让民眾轻松理解此病症的原因与治疗方式。

  • 经导管置换主动脉瓣膜 免开胸伤口小

    经导管置换主动脉瓣膜 免开胸伤口小

     主动脉瓣膜狭窄在已开发国家已是常见的心臟瓣膜疾病,为让民眾更加认识此种疾病,中国时报「旺旺中时生活讲堂─健康系列讲座」首度与亚东医院合作,20日邀请心臟血管内科主任许荣城医师及周边血管中心暨手术室主任黄日新医师,主讲「导管瓣膜的奥妙」,让民眾轻松理解此病症的原因与治疗方式。

  • 中国时报与亚东医院合办健康讲座 认识主动脉瓣膜狭窄

    中国时报与亚东医院合办健康讲座 认识主动脉瓣膜狭窄

    中国时报「旺旺中时生活讲堂-健康系列讲座」首度与亚东医院合作,今(20)日上午邀请亚东医院心臟血管内科主任许荣城医师及周边血管中心暨手术室主任黄日新医师,主讲「专家联手解析导管瓣膜的奥妙」,详细说明心臟疾病主动脉瓣膜狭窄及微创治疗手术TAVI。两位医师用词浅显,用语诙谐,让参与民眾能轻松理解。

  • 主动脉瓣膜狭窄 长辈别轻忽

    主动脉瓣膜狭窄 长辈别轻忽

     主动脉瓣膜狭窄常见于老年人口的退化性疾病,新光医院心臟外科医师陈彦仰指出,台湾70岁以上族群每10人就有1人,但不一定要动手术治疗,可透过药物控制,且随着科技进步,发展出经导管瓣膜置换术,不必承受高风险手术,但最重要是制定终身计画让医疗团体做专业评估。

  • BASILICA瓣膜切割术助心衰翁重获心生

     77岁黄先生是长跑健将,8年前接受外科瓣膜置换手术,没想到去年又出现喘、水肿等症状,原来是当时植入的生物瓣膜已经退化损坏,必须再度手术。但术前评估发现黄先生有极高的併发症风险,决定先执行「BASILICA瓣膜切割术」,再进行「经导管主动脉瓣膜置放术」(TAVI),这也是台湾执行这项BASILICA手术的第一例,如今黄先生术后超过1年半,心臟功能和生活品质都有良好的改善。

  • 主动脉瓣膜狭窄为退化疾病 好发长者

     主动脉瓣膜狭窄是退化性疾病,在70、80岁的民眾身上,严重狭窄的盛行率约有3.4%,其会有3大症状,包括胸痛、晕倒、心臟衰竭,其中最可怕的就是心衰竭,因患者的心臟会异常放电,一不小心就会猝死。专家表示,严重主动脉瓣膜狭窄药物治疗有限,临床试验显示,只吃药、不动手术,1年后死亡率达50%。近期日夜温差大,患者接受手术前,不宜摄取过多水分,以免心臟无法负荷,同时也要避免吃太咸,药物也应按时服用。

回到页首发表意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