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寻结果

以下是含有乳头凹陷的搜寻结果,共10

  • 每年逾2000死 乳头分泌物藏杀机 2顏色恐罹癌

    每年逾2000死 乳头分泌物藏杀机 2顏色恐罹癌

    在台湾每年约有2000多位妇女死于乳癌。胸腔暨重症医师黄轩表示,乳癌的早期警讯除了摸到乳房硬块之外,还包括乳头凹陷或有分泌物等,有研究发现,乳头若长期反覆出现分泌物,当中高达23%的人,会发现有恶性肿瘤,尤其是透明黏稠状、血色分泌物,更要提高警觉。

  • 有家族史留意 男性也会得乳癌

    有家族史留意 男性也会得乳癌

     一位65岁男性左侧乳头流出液体,原以为是痘痘并未理会,忍了1个多月,直到流出血丝才惊觉不对劲,就医诊断为乳管原位癌。医师指出,男性乳癌虽然相对罕见,但仍然可能发生,如果妈妈、姊妹等直系血亲有乳癌家族史,自身有喝酒、过度肥胖都会增加罹癌风险。

  • 胸部有肿块以为是痘痘 6旬男乳头流血确诊乳癌

    胸部有肿块以为是痘痘 6旬男乳头流血确诊乳癌

    一位65岁萧姓男子左侧乳头流出液体,一开始他只以为是痘痘而没理会,但1个多月后竟流出血丝,他惊觉不对劲,向在员荣医疗体系员荣医院驻诊的梧栖童综合医院乳房外科陈国栋医师求诊,确诊为乳管原位癌,医师提醒并非女性才会得到乳癌,男性若母亲等直系血亲有乳癌家族史,自身有喝酒、过度肥胖等,都会增加罹癌风险。

  • 年轻乳癌患者越来越多 医示警:3族群风险高

    年轻乳癌患者越来越多 医示警:3族群风险高

    乳癌为台湾妇女发生率第1位的癌症,医师指出,近10年临床发现,有越来越多20~30多岁的女性确诊乳癌。而乳癌发生与女性荷尔蒙(雌激素)密切相关,包括初经早或停经晚、从未生育或较晚生育、未哺乳的女性,罹患乳癌风险会增加。

  • 胸部肿块不一定是乳癌 医:冒6症状快检查

    胸部肿块不一定是乳癌 医:冒6症状快检查

    当女性在洗澡或自我检查时发现乳房有肿块,难免会担心是否罹患乳癌。对此,妇产科医师张瑜芹表示,乳房肿块确实需要多留意,但并不代表一定是癌症。然而,若出现肿块触感坚硬不规则且固定、肿块持续变大、乳头异常分泌物、乳房皮肤变化、乳头凹陷或乳房形状改变,以及腋下淋巴结肿大等症状,就务必尽快就医检查。

  • 20至30岁乳癌患者大增 医示警3类人风险高

    20至30岁乳癌患者大增 医示警3类人风险高

    乳癌是国内妇女最好发的癌症,每年有近3000位妇女死于乳癌。医师表示,近10年临床发现,有越来越多20至30多岁的女性被诊断为乳癌,而初经早或停经晚、从未生育或较晚生育、未哺乳的女性,是罹患乳癌的高风险族群,提醒要早期发现乳癌,必要时做超音波或X光摄影等影像检查非常重要。

  • 乳癌、摄护腺癌发生率攀升 50岁以上族群占大宗

    乳癌、摄护腺癌发生率攀升 50岁以上族群占大宗

    卫福部国健署今天(19)公布最新癌症登记报告,2022年全癌症发生人数13万293人,相当于每4分2秒就有一人罹癌。值得注意的是,乳癌、摄护腺癌发生人数都比前一年大幅增加,乳癌2022年发生人数1万7366人,较前一年多了1918人,稳居女性癌症首位,摄护腺癌发生人数也较前一年增加1581人,2022年新诊断9062人,更窜升至男性癌症第三位。

  • 62岁男乳头突喷血!竟是「男性乳癌」警讯

    62岁男乳头突喷血!竟是「男性乳癌」警讯

    62岁的王先生因连续好几个月有右乳头出血的症状,经就医门诊检查时,医师轻压其乳头,竟喷出1、2呎高的细血柱,立即安排手术切片做化验,结果竟是不常见的男性乳癌。

  • 腋下肿大迟未消退 当心乳癌转移

    腋下肿大迟未消退 当心乳癌转移

     58岁郑太太有一天突然感觉左腋下有肿肿卡卡的感觉,但又无明显不适感,心想隔几天应就会消肿了,也就不放在心上,时隔约2个月,却在健检时发现,竟已罹患乳癌第二期。

  • 腋下肿大没不适 一查竟罹癌第2期 医揭警示徵兆

    腋下肿大没不适 一查竟罹癌第2期 医揭警示徵兆

    一名58岁女性,在日常活动时突察觉左腋下有肿大卡卡的感觉,但没有明显不适,也就不以为意,直到后来健检时才赫然发现,左侧乳房及同侧腋窝长肿块,最终确认罹患乳癌第2期。医师表示,一旦淋巴结肿大有逐渐变大或长达数周都未消退,无论是否有出现伴随症状,如疼痛、发烧、体重减轻等,都该警觉是癌症所引起。

回到页首发表意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