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是含有大肠镜检查的搜寻结果,共191笔
大肠癌是国人常见癌症,早期治疗存活率高达9成。为降低弱势民眾就医障碍,大千综合医院推出粪便潜血检查阳性者「无痛麻醉大肠镜优免方案」,并与苗栗县卫生局合作,帮助低收入林姓男子完成检查,顺利确认肠道健康。
台湾每年新增1万多名大肠癌患者,且有年轻化趋势。无毒教母谭敦慈表示,她的表妹婿在20多岁时,就确诊大肠癌,他很爱吃豆腐乳等腌渍食物,更称豆腐乳上方的辣油是「人间美味」,未意识到这样的饮食习惯,长期下来,可能导致肠道慢性发炎,增加罹癌的风险像,她自己是绝对不碰豆腐乳等腌渍食物。
英国一名现年23岁的女子米莉(Milli Tanner)2021年6月时受腹痛、背痛、血便等问题所苦,就医至少20次,都被告知可能是肠躁症或月经有问题,医护人员还称她太过年轻,不太可能罹癌,最后她自己购买能发现早期大肠癌的「粪便免疫化学检测工具」(FIT),结果呈现阳性反应,但想在医院接受检查仍需排队60周,等「确诊」大肠癌时病情已进入第3期,近日经报导后引起讨论。
大肠癌长年高居台湾癌症排行榜首位,根据国健署统计,每年新增病例高达1万7千人,且罹患年龄层有逐渐下降的趋势,「无毒教母」谭敦慈表示,表妹婿才20多岁就罹患大肠癌,推测和饮食息息相关,包括烹调喜欢添加辣油、特别爱吃豆腐乳等腌渍发酵品,她提出饮食4少原则预防,如少吃烧烤食物、少高温烹调、少吃腌制食品、少碰不新鲜食材,强调自己不会碰。
上完厕所看一下再冲水。最新研究发现,有接受大肠镜检查的50岁以下成年人中,出现直肠出血症状的人,罹患大肠癌的风险,比没有此症状的人高出8.5倍。医师提醒,上完大号后,若擦拭的卫生纸有鲜红色血液、解黑便,或是肛门流出血液,都可能是直肠出血,甚至是大肠癌的警讯,应及早就医。
我国40至49岁大肠癌发生率、死亡率逐年上升,今年公费大肠癌筛检年龄扩大到45至74岁,台大公卫学院研究指出,若从40岁开始筛检,可降低发生率最高25%、死亡率最多39%,呼吁将大肠癌筛检年龄提前至40岁,并依风险分级进行精准筛检。
我国40至49岁大肠癌发生率、死亡率逐年上升,目前公费大肠癌筛检年龄为45~74岁,台大公卫学院研究指出,若从40岁开始筛检,可让发生率下降21至25%、死亡率下降34至39%,呼吁将大肠癌筛检年龄提前至40岁,并建议依风险分级採精准筛检,避免偽阴、偽阳性问题和浪费医疗量能。
面对健乔(4114)开出每股24元的代价,欲公开收购15%~30%健亚(4130)股权的挑战,健亚董事长陈正30日发出「以24元,买不走30年的坚持」公开信,呼吁股东「不要把股票卖给健乔」,强调健亚的价值远超过股价数字,直言这不仅是价格问题,而是攸关台湾制药产业韧性与本土新药自主的关键时刻。
国内药厂健乔(4114)日前宣布公开收购另一家药厂健亚(4130),昨(25)日晚间健亚董事长陈正写给股东一封信,直指健乔收购价过低,希望股东审慎思考是否要将持股卖给健乔。
63岁的程女士陪同抽菸大半辈子的先生,到仁爱长庚合作联盟医院(大里仁爱医院)做低剂量电脑断层肺部检查时,顺手在癌筛柜台领了1份粪便筛检管带回家。没想到检验结果竟呈「阳性」。回诊后,大肠直肠外科主任赖以立建议她安排大肠镜检查,果然在乙状结肠发现1处疑似早期癌症病灶,切片证实为腺癌。经与家人讨论,程女士接受达文西机械手臂辅助切除肿瘤,并透过自然孔顺利取出检体,术后恢復良好,出院后不需穿束腹带,已重拾健康生活。
大肠癌有年轻化的趋势,肠胃科医师林相宏分享,一名45岁男子排便出血、粪便不成形达半年,仍坚信只是痔疮或压力太大,直到肚子痛到难以忍受就医,才发现肿瘤几乎塞住肠道,确诊为晚期大肠癌,感嘆「这样的年轻案例,还有很多。」
32岁的范先生年轻时因工作压力大、作息不规律,又常以精致饮食纾压,某次脚部突然出现严重疔疮,甚至引发高烧住院,伴随腹胀、黏液便与血便等,以为只是免疫力下降感染。直到某次突发腹痛、反胃与严重呕吐后,紧急送医,才确诊为溃疡性结肠炎。
癌症已连续43年位居国人十大死因首位,其中肺癌、大肠癌及女性乳癌为桃园市癌症死因前3位,桃园市卫生局呼吁符合公费肺癌、大肠癌、乳癌、口腔癌及子宫颈癌等5项癌症筛检资格市民踊跃参与筛检,及早发现、及早治疗,有效守护自己与家人的健康,凡在今年1月1日至10月31日期间内完成任一项癌症筛检,还能获得抽iPhone手机的机会。
对于繁忙的现代人来说,如厕是难得的「私人时间」,独自一人在厕所里滑手机,能让人感到放松。然而,科学期刊《公共科学图书馆:综合》(PLOS One) 的研究指出,如厕时使用智慧型手机,会提高罹患痔疮的机率。
45岁苏先生长达3天无排便、排气,因此腹胀无法进食,到急诊就医,竟发现降结肠处有一颗5公分的大肿瘤,导致肠道完全阻塞,医师怀疑是大肠癌,但因肠阻塞无法施行大肠镜检查,与病人讨论后,安排手术切除肿瘤、周围肠段及淋巴节,术后确定为已有淋巴转移的大肠癌第三期,进一步安排后续化学治疗。
大肠癌近些年有年轻化趋势。肠胃科医师吴文杰表示,早期大肠癌多半无明显疼痛感,但如果出现便秘或腹泻交替、大便变细、体重无故下降、容易疲倦情况,要视为警讯,及早就医,此外,红肉、加工肉、高温油炸、含糖饮料、重盐食物与酒精,则是6大地雷食物,务必要少吃。
53岁台湾乡土剧男演员涂晨洋曾拍摄多部电视剧及广告,注重保养、不菸不酒、平时吃水煮餐并每天健身运动的他,近期在《聚焦2.0》分享他曾罹患大肠癌第0期。
现代人生活忙碌、饮食失衡,肝胆肠胃问题逐渐成为全民隐忧。从消化不良、腹胀腹痛,到脂肪肝、胆结石,甚至大肠息肉与幽门杆菌感染,无一不是门诊常见的求诊主诉。面对这些繁杂症状,该如何分辨轻重缓急?何时该寻求专业医疗协助?《健康聊天室》邀请芦洲上禾联合诊所院长陈品铮院长为民眾解惑。许多民眾对「肝胆肠胃科」与「家医科」的分工仍感模糊。陈品铮院长强调,肝胆肠胃科属于内科专科之一,当健检报告显示肝指数异常、胆囊息肉、肠胃不适等问题时,就该来到肝胆肠胃科做深入检查与诊断。
许多人进行大肠镜检查时,如果发现息肉都会直接切除,病患也能透过诊断书请领保险。义大医院家庭暨社区医学部主治医师陈昱彰分享,有从事保险业务病患强烈要求,诊断书的「大肠镜」一定要改成「经直肠大肠镜」,没写的话公司不会赔,让陈昱彰相当困惑,「到底有啥方法可以不经直肠做大肠镜…」,贴文曝光后引发热议。有内行人说明,过去保险条款没有特别定义「手术」,所以很多人用液态氮冷冻治疗、伤口缝合进行理赔,不过近期的医疗险、手术险已经防堵这种漏洞。
大肠癌有年轻化的趋势。肝胆肠胃科医师张振榕分享有一位30岁男子,生活规律、饮食清淡且不菸不酒,因看20多岁的同事被诊断为第4期大肠癌,加上排便不顺,就医做大肠镜检查,竟真的在肠内发现一颗近1公分的瘜肉,让他也非常惊讶,提醒即使是年轻人,若有排便习惯改变等异状,一定要及早就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