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是含有摄取量的搜寻结果,共899笔
许多职业经常久坐或长时间站立,难免血液循环不良,甚至引发不适。多项研究指出,普遍存在于绿色蔬菜的花青素,又被称为血管的「保护伞」,其中洛神葵(花)又有「花青素之王」的美名,中医师陈潮宗建议,可将洛神葵以热水冲泡后制成洛神花茶,每天服用约700毫升,可促进血管内皮再生、改善血管弹性与通透性。
葱、姜、蒜是厨房中常见的平价三宝,营养师刘怡里说,蒜最有助于健康的吃法是生吃或泡橄榄油,内含蒜素与类黄酮,能抑制致癌物亚硝胺生成、减少肿瘤增生并提升免疫力;葱含硒与麸胱甘肽,可抗氧化、降低胃液中亚硝酸盐含量,帮助预防胃癌;姜含姜辣素与姜醇,具抗发炎与抑制肿瘤生成的作用,因此三样东西,又被称为「癌症克星」。
当尿液混浊时,民眾多半会觉得是因水分补充不足,但泌尿科医师王士纲表示,长期尿液透明也不一定代表健康,当心这是肾臟发出的求救警讯。理想的尿液顏色应呈淡黄色或浅稻草色,代表体内水分与代谢平衡,肾臟在正常浓缩与排泄废物。
台湾糖尿病人口已将近260万人,且出现年轻化趋势,40岁以下族群发生率暴增25%。中华民国糖尿病卫教学会今天(5)发表最新《台湾糖尿病年鑑》,并提出「全民减糖行动」建言,呼吁政府借镜英国、新加坡等国经验,提高含糖饮料税,并强化含糖量标示,以具体行动推动「减糖」。
高血压是心血管疾病、脑中风、糖尿病、肾臟病等重大慢性病的共同危险因子,全台更有400多万人罹患高血压。营养师薛晓晶表示,摄取充足的水分,是控制血压最简单也最有效的方法,建议高血压患者应每天分次喝足2000到2500c.c的水,就是给心血管最好的礼物。
想减肥不能吃油?一项由哈佛大学公共卫生学院领导的研究指出,每天摄取约半汤匙(约7克)橄榄油的成年人,比起食用奶油、人造奶油或其他植物油者还容易变瘦。这是因橄榄油富含单元不饱和脂肪酸与多酚,能帮助身体代谢、抗发炎,长期下来更健康。
以〈奢求〉、〈一厢情愿〉等歌曲走红的歌手坣娜病逝,死因证实为肺腺癌。许多人认为,只要不暴露在污染环境、不抽菸,就能避免肺腺癌,但研究发现错误饮食也是凶手之一,高糖、高脂的食物都是推手。而频繁食用超加工食品如汽水、洋芋片、鸡块等,罹患肺癌的机率,也比极少食用的人高出41%。
近期社群上掀起「甘胺酸镁」热潮,许多人为能睡个好觉,便跟随市场购买服用。然而,面对「一夜好眠」的承诺,镁真的能改善睡眠吗? 根据美国国家卫生研究院(NIH)发表的研究指出,镁确实是人体所需的矿物质,但并非人人都需要额外补充,更不具备任何神奇疗效。
根据《食安法》,一般食品6公斤及1000美元以下得免申报输入查验。民进党立委林淑芬质疑无管理配套,以个人自用名义在国内违规贩售,夜市、网路平台都看得到,稽查强度却微不足道。立委廖伟翔则指出,审计部报告也显示,民眾重复进口食品高达数百次,后续透过市场稽查事倍功半,也难以回溯进货来源。卫福部长石崇良允诺,将针对高频次输入食品的民眾进行勾稽,1个月内完成检讨。
近些年来瘦瘦针超夯,但1针约上万元,让不少想甩肉的小资族却步。营养师高敏敏表示,不只瘦瘦针能刺激GLP-1的减重机制,含有绿原酸的地瓜叶也办得到,且有「平民蔬菜王」之称的地瓜叶还富含植化素等多种营养,能减重、稳血糖、护肝与健骨,也没有瘦瘦针可能导致的噁心、呕吐等副作用,是CP值超高的「瘦瘦菜」。
现代人追求健康与长寿。食安专家韦恩表示,研究发现,年过50岁的人,连续4年每天补充维生素D,能减缓染色体末端端粒体的缩短速度,这代表可延缓约3年的生理老化。端粒体的缩短是一种自然老化的过程,而研究凸显出补充维生素D,或许可被视为抗老化的有效策略。
最近天气起伏不定,可能影响泌尿系统健康。泌尿科医师吕谨亨分享,他在小农市集的摊位发现「油甘果」,这种水果有酸涩感,但缓慢咀嚼后颇回甘,民眾若每天吃约10至20克果肉,有助于改善排尿困难、频尿,更能调节血糖与血脂,降低肾病变风险。
近年「瘦瘦针」掀起减重热潮,随着第3代「瘦瘦笔」在台上市,再度引发讨论。专家提醒,瘦瘦针并非万灵丹,许多人误以为「打了就不饿、不吃就会瘦」,忽略均衡营养进食与肌肉维持的重要性。若施打期间饮食高油高糖,不仅无法达到减重效果,还可能伤害肠道菌相,增加身体负担。
糖尿病逐渐年轻化,营养师高敏敏分享案例指出,曾遇到一位14岁女国中生确诊糖尿病,妈妈在听到后,激动哭喊自己害了女儿一辈子,经询问后得知,该名国二少女每天都摄取过多的精致糖,三餐外食,下午还都会吃上3颗车轮饼,长期下来导致血糖过高,罹患糖尿病。
现代人追求健康长寿。最新研究发现,长期食用坚果、全谷类、水果、蔬菜和鱼类,有助于延长寿命,这当中又以坚果与全谷类,与较低的死亡率关联性最强,水果与蔬菜虽然有益健康,却并非越多越好,至于过量摄取红肉、加工肉品与含糖饮料,则会增加死亡风险。
若经常起床后仍感到疲倦,或是工作时难以集中注意力甚至情绪低落,这时身体可能缺乏「维生素 B12」。维生素 B12 是维生素 B 群的一员,属于人体无法自行合成、需从食物中摄取的水溶性营养素。它在体内扮演多重关键角色,包括协助醣类、蛋白质与脂肪的代谢,维持红血球生成及神经系统健康,可说是能量与专注力的维他命。
日本人爱吃纳豆,也以长寿闻名。营养医学医师刘博仁表示,营养医学医师刘博仁表示,纳豆中会「牵丝」的黏液与益生菌,能够抵抗胃酸、直达肠道,有助溶解血栓、强健骨骼、保养肠道功效,但他提醒,肾功能不佳、重症住院患者与正在服用抗凝血剂者,应避免食用纳豆,或先谘询医师意见,以免影响病况。
多数人都知道吃鱼有益健康。家医科医师魏士航表示,研究证实,鱼油能降低发炎反应、降低三酸甘油酯,一般人只要每周吃3次富含Omega-3的油性鱼,例如鲑鱼、鲭鱼、秋刀鱼、沙丁鱼,就能达到理想摄取量,但若是吃鳕鱼、鲷鱼、养殖鱼等Omega-3含量低的鱼,上述保健效果,就可能大打折扣。
我国65岁以上长者平均每7人就有1人罹患骨质疏松,医师指出,骨质约在20至30岁达巅峰后逐渐下降,但国人钙质摄取却未达每日建议量6成,呼吁民眾及早补充钙质,多运动、晒太阳,饮食可多吃牛奶、鱼、豆类,并适当补充保健营养品。
英国莱斯特大学研究指出,女性每天吃4份以上水果,肺功能受空气污染影响的退化幅度较低。主导研究的环境健康与永续发展中心博士生考斯里(Pimpika Kaewsri)推测,水果中天然的抗氧化与抗发炎成分,有助于减轻细悬浮微粒(PM2.5)对肺造成的危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