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寻结果

以下是含有减量方法的搜寻结果,共30

  • 彰银落实净零 获双奖肯定

    彰银落实净零 获双奖肯定

     彰化银行长期致力企业永续发展,将环境、社会、治理(ESG)因子融入政策核心,今年再传佳绩,连续两年获环境部颁发第7届「国家企业环保奖-银级奖」及政大企业永续管理研究中心「TCFD报告书评鑑-优等银行」双肯定。10日于颁奖典礼由环境部部长彭启明颁奖,彰银总经理简志光代表领奖,展现高层重视环境与气候治理,从上而下推进绿色转型动能。

  • 台湾首例!永丰余启动湿地碳匯提升计画 打造永续生态

    台湾首例!永丰余启动湿地碳匯提升计画 打造永续生态

    永丰余今(9)日宣布,启动台湾首例人工湿地草泽碳匯提升计画,与中华纸浆、高雄市政府及经济部水利署签署「大树人工重要湿地(旧铁桥湿地)碳匯调查合作备忘录」,建立本土方法学,为臺湾自然碳匯净零转型尽心力。

  • 海草变碳库!农业部推海草復育联盟 助台湾迈向净零

    海草变碳库!农业部推海草復育联盟 助台湾迈向净零

    农业部水产试验所本年度以「草匯蓝碳、藻护健康」为主题,参加「2025台湾国际渔业科技展」,藉以介绍水试所在海草復育及碳匯、繁养殖技术、高效省工移植技术、模组化种植材料及农机具,以及藻类繁养殖技术、新颖加值应用、海藻添加饲料用以减少家畜温室气体排放的科研成果展示及推广宣导。

  • 学者强烈反对红树林植林 提4观点批「假復育真种碳」

    学者强烈反对红树林植林 提4观点批「假復育真种碳」

    我国为迈向净零碳排,积极推动各项政策,其中也包含「植林增碳匯」措施,然而红树林是否真能成为净零碳排助力,却引发政府与民间学者意见分歧,博士李晨光也提出4大观点直指,我国受限于自然环境,再怎么努力增加红树林面积,对我国减碳目标的贡献仍不到1%,且还会造成其余负面影响。

  • 红树林植林助减碳?民团批:争议大恐成生态危机

    红树林植林助减碳?民团批:争议大恐成生态危机

    环境部于今(12)日召开「红树林植林温室气体减量方法草案」第3次审查会,但却遭民团指出,此草案争议极大,若仓促通过,将可能误导企业投入错误策略,反而造成对生物多样性与原生栖地的伤害。

  • 企业投入绿碳 环部授四招

     为鼓励企业将资源投注于造林及森林经营等增匯行动,环境部公开「造林与植林碳匯」、「加强森林经营碳匯」、「竹林经营碳匯」及「低蓄积林增匯」四项本土温室气体减量方法。环境部11日说明,各方案适用于不同类型的绿碳管理及经营活动,期以减量额度作为推动绿碳动能之一。

  • 碳交所 研讨碳市场3主题

    碳交所 研讨碳市场3主题

     为加速国内减量额度市场发展,臺湾碳权交易所、臺湾证券交易所与国立中山大学,上周共同举办「2025自愿性碳市场观察及趋势分析研讨会」,邀集产官学研代表共聚,就自愿性碳市场年度观察报告、国内减量额度市场潜在规模、减量专案申请及审查经验三大主题展开交流。

  • 释减碳诱因 农业部自然碳匯双平台启动

     自然碳匯两平台「加强森林经营碳匯专案」及「竹林经营碳匯专案」,农业部获环境部审议后,19日正式公告生效。农业部表示,这两项为自愿减量方法,企业及各级政府可依此两项方法学投入森林与竹林经营,所获碳匯效益将可转换为自愿减量额度,除供抵减碳排放,亦可于臺湾碳权交易所交易,农业部林业保育署「自然碳匯与生物多样性专案媒合平臺」也将配合推出更多相关专案供企业投入。

  • 自然碳匯助攻!环境部审查通过森林及竹林经营温室气体减量方法

    环境部温室气体抵换专案及自愿减量专案审议会28日通过农业部申请的「加强森林经营碳匯专案」及「竹林经营碳匯专案」2项本土自然碳匯减量方法,事业可依此两项减量方法执行增匯措施而取得温室气体减量额度的诱因下,进一步投入资源在加强或改善我国既有森林、竹林经营方式,加大加速自然碳匯成效以协助达成净零排放目标。

  • 国内碳匯方法学+2 改善森林、竹林经营有机会拿碳权

    国内碳匯方法学+2 改善森林、竹林经营有机会拿碳权

    目前国内自然碳匯方法学仅「造林与植林碳匯专案活动」1项,环境部今天审议通过「加强森林经营碳匯专案」及「竹林经营碳匯专案」2项方法学,代表企业未来将可透过加强或改善既存森林、竹林经营方式,以增加自然碳匯,向环境部申请取得减量额度(俗称碳权)。

  • 碳交易平台10月2日上线 140招诱自愿减量

    碳交易平台10月2日上线 140招诱自愿减量

     台湾碳交易相关子法已在8月15日上路,碳交所总经理田建中表示,国内碳交易平台将在10月2日上线,今年将以自愿减量额度为主,也就是说企业有进行减碳,比如更换LED灯管、变频马达,只要取得环境部核可的减量额度,该额度(碳权)就可以在碳交所交易,但仅限移转一次,代表无法囤积碳权得利。

  • 竹林碳匯修正加严 建议送审查大会

    环境部2日召开「竹林经营碳匯专案活动」温室气体减量方法草案第3次专案小组审查会议,针对申请按最小面积及比例聚焦讨论,会议委员要求农业部加严定义、专案计入期标准后,送大会做最后审查。

  • 国内碳权交易平台 10月2日启动

    国内碳权交易平台 10月2日启动

     国内碳权交易预计10月2日正式启动。碳交所总经理田建中28日表示,目前碳交所每周与环境部密集会议,国内碳权交易平台相关系统与正在进行细节测试,预期上线后将对企业减碳有更强烈的推进力。田建中说,未来企业更换LED灯管、变频马达等,可向环境部申请取得减量额度、并挂牌上架贩售碳权,透过交易市场启动减碳的正向循环。

  • 红树林植林隐忧 彭启明:碳匯与生态须平衡

     环境部开始审查「红树林减量专案」方法学,不过有民团担忧,红树林若过度扩张,会影响当地生态平衡。彭启明24日表示,碳匯与生态本来就是应该要有平衡之处,目前正持续徵询专家意见,审慎审查中。

  • 推动「蓝碳」红树林惹议  国家公园署:将适地适种

    推动「蓝碳」红树林惹议 国家公园署:将适地适种

    环境保护团体提出红树林(蓝碳)增匯,可能衝击湿地生物多样性及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国家公园署今日强调,生态保育是湿地的优先目标,推动蓝碳(红树林)将以「适地适种」、符合「湿地保育法」明智利用精神为方向,在可控制的人为湿地环境发展。

  • 环团吁政府勿夸大红树林蓝碳功能 环境部:留意增匯与生态关联

    环团吁政府勿夸大红树林蓝碳功能 环境部:留意增匯与生态关联

    海洋委员会与农业部提出「红树林植林」方法学引起争议,环团23日强调,因红树林过度扩张,影响生态多样性及防洪,部分地方政府及民间团体近年展开移除工作,呼吁政府不要夸大红树林碳匯贡献,方法学审查应纳入地方政府及当地居民意见。

  • 计算有疑虑 森林经营碳匯将再审议

     环境部19日针对农业部送审的「森林经营碳匯专案活动」温室气体减量方法草案进行第二次审查。会中委员对于收穫林产品碳库计算表达疑虑,另外委员认为,专案执行前六年就适用的条件可能会让业者偷吃步,希望农业部再针对上述问题进行调整,决议再召开第三次专案讨论会议。

  • 影响生态防洪 红树林植林被打枪

    影响生态防洪 红树林植林被打枪

     农业部建立自然碳匯与生物多样性媒合平台,鼓励企业参与自然碳匯专案,但海洋委员会与农业部提出「红树林植林」专案引起争议。环团呼吁,生长密集红树林将使当地物种多样性下降,亦影响防洪,地方政府早展开数年移除工作,现不该为增匯再种回红树林。

  • 储存二氧化碳仓库

    储存二氧化碳仓库

     碳匯是储存二氧化碳的天然或人工「仓库」,也有点像外匯存底。天然的目前有森林碳匯、海洋碳匯及土壤碳匯等自然碳匯,还有如碳封存等人工碳匯。但碳匯并不能直接抵免企业的碳排放,若要把碳匯转换成可抵换碳排放的碳权(国内称减量额度),则要经过公告后的方法学(现行自然碳匯仅有「造林与植林碳匯专案活动」1种)执行专案,并且进行碳盘查、确认执行成效后才会核发「碳权」,依规定,碳权未来可以在碳权交易所或协议等方式交易,但要缴交手续费且仅限移转1次。

  • 我见我思-日本J-Credit制度 与我国减碳制度初探

    我见我思-日本J-Credit制度 与我国减碳制度初探

     台湾证交所于2023年8月即成立臺湾碳权交易所,并于12月22日开放国外碳权买卖。由于我国温室气体自愿减量机制与日本相近,日本碳交易制度并撷取利弊供我国借镜。

回到页首发表意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