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是含有生物标记的搜寻结果,共113笔
为响应世界糖尿病日,财团法人演译基金会今(10)日举办「2025世界糖尿病日:守护糖友逆转肾!」记者会,携手卫福部健保署、国健署、医界与生医产业,共同倡议糖尿病与肾病变的早期筛检与整合照护,呼吁全民「控糖早行动、护肾不拖延」。
我国失智人口突破37万人,其中6成是阿兹海默症患者。今年84岁的周老先生,5年前确诊轻度认知障碍,半年前因妻子过世,曾一度出现认知退化,所幸及时衔接单株抗体新药,搭配每次回诊认知功能训练、平时规律运动,如今状况良好。
随着臺湾迈入超高龄社会,失智症人口逐年攀升。卫福部统计显示,2024年全台65岁以上失智人口约35万人,其中阿兹海默症占七成以上。中国医药大学附设医院22日宣布完成首例阿兹海默症新药「欣智乐」(Donanemab)施打,象徵国内临床治疗正式导入可延缓病程的新型药物。
台湾迈入超高龄化社会,全国失智人口突破37万人,其中6成为阿兹海默症患者。现年84岁的周老先生,约5年前确诊「轻度认知障碍」,半年前妻子过世,他一度因情绪低落出现认知退化,所幸及时衔接单株抗体新药,每2周按时回诊,搭配耕莘医院及中研院共同研发的认知功能训练,如今状况良好。
长庚纪念医院宣布整合「临床代谢体学核心实验室」与「临床蛋白质体核心实验室」,打造双核心研究平台,新平台将导入人工智慧(AI)技术,结合高维度生物资料与临床资讯,进行疾病分类、风险预测与个人化治疗模型建构,为精准医疗与智慧医疗提供强力后盾。
元智大学医学研究所助理教授范扬腾,与台北医学大学、国立政治大学及国立阳明交通大学组成的跨校研究团队,近日于国际神经科学权威期刊《NeuroImage》发表最新成果,首次系统性揭示脑内兴奋与抑制神经传导物质平衡(Excitatory–Inhibitory Balance, E–I balance)与自闭特质及感官敏感反应之间的重要关联。
逸达(6576)口服MMP-12抑制剂Linvemastat(FP-020)于中重度气喘患者的二期临床试验syMMPonia设计摘要,已获接受并将于2025年欧洲呼吸学会(ERS)年会,以口头发表形式进行。
2025年波罗的海生命科学论坛暨展览(Life Sciences Baltics 2025)本周于立陶宛首都维尔纽斯开幕,台湾连续第二届设立最大规模国家馆,展现生技产业在国际舞台的坚实实力,进一步深化与立陶宛在健康产业领域的战略关系。
很多人有喝咖啡的习惯。食安专家韦恩表示,一项日本最新研究发现,每天喝3杯以上咖啡的人,因血中的脂联素浓度上升,有助于降低血糖与预防动脉硬化,但这仅适用于BMI 25以下的正常体重者,在过胖的族群,则看不到这种保护效果。
自己或家人变得健忘、专注力下降、判断力变差,甚至性情改变?专家提醒,失智症是一种脑部疾病,不单纯只是因为老化,发生原因复杂且多样,临床上不少家属等到患者明显退化时才惊觉异状,错失了早期医疗介入控制的黄金时机。
讯联集团抢攻AI外泌体、新药开发应用商机告捷报喜。讯联基因总经理康清原表示,AI已广泛应用于新药研发流程中,从生物标记发现、试验设计到患者分群,几乎无所不在。随着生成式AI与开源蛋白质结构演算法快速发展,生技制药产业正迎来创新药物设计与智慧制程的关键转型期;讯联基因深化与国内外产学研单位的合作,并与达梭系统台湾、凯杰生技、MasterControl提供全新的AI解决方案。
有鑑于台湾80岁以上长者每五人就有一人罹患失智症,为延缓病程,食药署已核准二款单株抗体新药上市,其中一款即是美国和日本药厂卫采(Eisai)合作研发的Lecanemab(商品名LEQEMBI)新药,主要用于治疗阿兹海默症,该药品可以清除多种可溶与不可溶的毒性类淀粉蛋白(如Aβ protofibrils等),是阿兹海默症的关键病理机制之一。
国内药厂也迎头赶上失智症检测和新药开发,其中主打神经退化性疾病精准诊断的新旭生医(APN LifeSciences),获得雅诗兰黛家族创立的「阿兹海默症药物开发基金会(ADDF)」策略性投资,其正子造影显影剂「18F-APN-1607 (Florzolotau[18FJ])」可追踪脑部Tau蛋白病变,以精准诊断阿兹海默症及进行性核上性麻痹(PSP)等Tau蛋白相关的疾病,该产品已在全球收案超过4,000例,建立大规模临床影像资料库,并启动全球多中心临床试验,包括美国阿兹海默症临床二期以及获得美国食品药物管理局(FDA)「孤儿药与快速通道认定(Orphan Drug and Fast Track Designations)」之PSP行动障碍诊断临床三期。
由卫福部指导、台湾医界联盟基金会办理的「阿兹海默症国际论坛」,25日在亚洲生技大展举行。来自台湾、日本与韩国的产官学界专家,共同探讨阿兹海默症的早期诊断、创新治疗与国家政策趋势,并介绍新一代诊断技术与疗法的最新进展。
生技新创公司格瑞奇生物科学日前发表其自主开发的预防医疗平台「AI Dr. Listening」,标榜全球开创以蛋白质错构为核心切入点,结合AI检测与结构修復药物的「发病前介入」技术,在疾病尚未出现症状前十年即实现风险预警与早期干预,该公司同时宣布,将于台湾与美国同步启动临床验证计画,针对亚健康族群进行平台准确性与预防成效评估。
台湾约有200万名偏头痛患者,由于临床上缺乏客观指标,被认为是「看不见的病」,患者甚至被误认为是装病,如今谜题解开了!台北荣民总医院联手阳明交通大学、中央研究院和国家卫生研究院,歷时5年成功找出微核醣核酸(microRNA)生物标记,只要一滴血,就可以辨识是不是偏头痛,准确率达9成以上。研究成果登上今年6月国际顶尖神经科学期刊《Brain》。
偏头痛困扰全球数亿人口,在台湾推估有200万名患者,却因为没有明确影像异常或生物指标,被认为是「看不见的病」,患者甚至被认为是装病或心理问题。台北荣民总医院联手阳明交通大学、中央研究院和国家卫生研究院,歷时5年成功找出微核醣核酸(microRNA)生物标记,未来透过血液检测即可辨识偏头痛状态,准确率达9成以上。
讯联基因(4160)与基米(4195)旗下新创子公司莱斯特生医携手打造智慧实验室,推进新型抗生素、帕金森新药开发,预计2026年申请美国新药临床试验(IND)。
生华科(6492)今(16)日天公告,候选新药Pidnarulex(CX-5461)获选由美国国家癌症研究所(NCI)赞助五年的抗癌计画中,首个单独用药治疗晚期实体肿瘤试验,已于NIH Clinical Center in Bethesda, Maryland, USA试验中心成功收治第一位患者。美国NCI将支付此项预估达480万美元的临床经费,生华科指出,显着降低研发负担、加速推进新药开发。
卫福部6月公布2024年十大死因,癌症连续43年都高居榜首,而十大癌症当中,消化道癌症占了4分之3,包含肝和肝内胆管癌、肠癌、胰臟癌、胃癌、食道癌等。专家指出,过去治疗肠胃道恶性肿瘤的药物很少,但随着分子病理学进步,这2年陆续有新药问世。政府既已将基因检测纳入给付,新药的给付也要跟上,否则病患做完基因检测,却没能力自费,反而也得不到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