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是含有发炎性肠道疾病的搜寻结果,共42笔
蔬果汁「绿拿铁」是许多人喜爱的高营养密度饮品,但有人却喝到关节酸痛,甚至身体慢性发炎、整个人越来越累,演员「雷神索尔」的弟弟连恩汉斯沃(Liam Hemsworth)也是苦主之一。减重医师萧捷健指出,绿拿铁中的菠菜、杏仁、奇亚籽等食材含有大量草酸盐,过量摄取可能使其堆积体内,引发肾结石、血管钙化与脑雾。
一名22岁女性罹溃疡性结肠炎,饱受剧烈腹痛、腹泻、血便困扰,使用多种药物皆无效,被迫留职停薪,困在家中,生活陷入低谷。长庚医院团队起初怀疑合併「困难梭菌」感染,但检验均呈阴性,透过先进质谱仪技术,比对超过9000笔蛋白质图谱,发现真正致病元凶是「无毒梭菌」,经抗生素治疗,肠黏膜完全癒合、症状不再復发,患者也顺利重返职场。
乾癣和乾癣性关节炎是慢性但严重的非传染性疾病,虽现已有新的治疗方式,但由于皮肤病灶型态相当多变化,有的患者罹病到确诊时间漫长,更常与心血管疾病等共病相互牵连,形成「骨牌效应」让病况加重,让患者在生活工作、心理甚至经济上都易受挫。
2025年诺贝尔生理学及医学奖6日揭晓,本届由美国科学家布朗柯(Mary Brunkow)、蓝斯德尔(Fred Ramsdell)以及日本大阪大学教授坂口志文获奖,表彰3人在「周边免疫耐受」的突破性发现。3人发现免疫系统的「保镳」-调节性T细胞如何阻止免疫细胞攻击人体自身,奠定自体免疫疾病与癌症治疗的核心。
阿兹海默症是造成失智症的最大主因,目前虽无法治癒,但若能早期诊断,就能透过治疗缓解症状并延缓恶化。一项最新研究发现,一些肠胃问题可能是失智症早期警讯,在阿兹海默症发作前15年,便已显现。
发炎性肠道疾病(IBD)好发于青壮年族群,患者每天如厕数十次,甚至面临「肚破肠流」的困境,重创生活品质。近日有民眾在「公共政策网路参与平台」发起提案,要求健保署比照其他自体免疫疾病,将 IBD 的进阶药物给付期限由1年延长至2年以上,以减少患者因给付中断而出现併发症,所造成的身心痛苦与社会成本,目前已获超过5000人附议。
许多人认为每天排便等于健康,但这并不是唯一标准。医师陈威佑指出,排便频率因人而异,重点在于规律性与顺畅度。但要特别关注是否出现「排便习惯突然改变」、「便秘伴随腹胀、血便、体重下降」、「长期腹泻,甚至解不乾净」等3种情况,这些变化往往不只是单纯的肠胃不适,还可能是大肠癌等严重疾病的早期警讯。大肠癌患者早期几乎没有症状,但肿瘤增长会影响肠道,改变排便习惯。
夏季是瓜果的盛产季节。肝胆胃肠科医师李柏贤表示,小黄瓜是对胃肠很友善的蔬菜,富含维生素K、钾及槲皮素、咖啡酸等抗氧化物,有助改善肠道环境与代谢健康,此外,小黄瓜低热量、高水分特质,也有助于改善便秘与减重,不过毕竟属性偏寒,肠胃敏感或易腹泻的人,建议汆烫后10秒再吃。
结肠癌早期并无明显症状,常是出现排便习惯改变、大便出血、腹胀、腹痛、体重减轻等症状,就医后才被检查出来。美国医师调查发现,每天一杯含糖饮料,会让癌症恶化风险提高,特别是在年轻族群里,很多来求诊时,就已出现转移。美国有多达63%的成年人每天都会喝上一杯含糖饮,这可能也是美国年轻人结直肠癌发生率,自2011年起每年上升3%的原因。
现代人常外食、吃高糖,恐导致肠道菌相紊乱,造成身体慢性发炎!医师指出,肠道发炎是慢性发炎的源头,会影响代谢、免疫功能、情绪和睡眠品质,甚至增加糖尿病、心血管疾病、肥胖风险,呼吁民眾透过饮食控制,帮助平衡体内菌相,对抗发炎。
现代人生活步调快速,肠胃不适成为日常困扰之一,在台湾每5人就有1人受其所苦。肠胃不适不仅是饮食习惯问题,与压力、睡眠及体质,甚至与整体身体功能状态皆有关。胃食道逆流、腹胀、腹泻、便秘等常见症状,若未妥善处理,容易演变为慢性肠胃炎、溃疡甚至癌前病变。
每年4月是「国际玫瑰斑月」,玫瑰斑是一种慢性皮肤发炎疾病,又被称为酒糟,在台湾盛行率约1~5%,女性发生率为男性3倍。医师指出,玫瑰斑最主要症状为脸部中间反覆「泛红」,伴随丘疹、脓疱、发热、搔痒等,若延误治疗恐加剧,呼吁民眾及早治疗。
高油脂、高糖分的西化饮食衝击下,发炎性肠道疾病的患者有日渐增多的趋势,这类病患需接受长期药物控制、定期的肠镜追踪。5月19日是世界发炎性肠道疾病日,台湾肠治久安协会将于5月3日举办IBD病友会,现场将安排专业讲师分享健康资讯,与互动闯关游戏,让民眾轻松学习健康与疾病管理。
做菜除了用盐、味精调味,常少不了香料。大肠直肠外科医师黄郁纯分享5种看似不起眼的香料,却是护肠好物,像是姜黄、姜、香菜、大蒜与肉桂,尤其是大蒜,里面含有大蒜素等活性化合物,能抗发炎、抗菌,有研究发现,吃大蒜能减少大肠直肠癌发生率,有如大肠直肠癌的克星。
35岁男性业务员最近一年来反覆腹痛、腹泻,也因此食欲不佳,严重影响工作与日常生活,经检查后发现是少见的克隆氏症,因为小肠反覆发炎而导致肠胃道症状。克隆氏症容易被误以为是肠胃炎或肠躁症,也难以利用传统大肠镜检查发现,因此容易被忽略。所幸经过治疗,患者症状明显改善。
1名58岁陈姓妇人多年来深受腹泻、腹痛及血便所苦,仅至诊所使用类固醇及消炎止痛等药物做症状治疗,近几个月病情加重,一天跑十几次厕所,还常因来不及到厕所而失禁,令她担心无法好好参加儿子的婚礼,下定决心到彰基医学中心就诊确诊为溃疡性肠炎,经进阶药物治疗症状缓解,重拾生活品质,也顺利陪伴新人走红毯圆梦。
1名8岁儿童在补习班厕所昏倒,紧急送到中荣急诊,发现血红素过低,却查不出是那里出血,后来用胶囊内视镜发现罹患梅克尔憩室(先天消化道畸型),转外科手术之后,才恢復健康;台中荣总指出,儿童的肠胃道较脆弱,传统小肠镜检查侵入性强、难执行,该院运用胶囊内视镜技术,快速且精准诊断疾病,目前已进行超过300例儿童检查。
心情不好不妨来颗橘子吧。林口长庚胃肠肝胆科副教授李柏贤表示,哈佛研究发现每天吃柑橘类水果,例如橘子、柳橙、柚子的女性,其罹患忧郁症的风险比摄取量最低的族群降低22%,原因可能是柑橘类水果,有助维持肠道益生菌生长,进而促进血清素与多巴胺产生,因此能让人有好心情。
想要预防大肠癌,吃对饮食也有帮助。对此,营养师老辜引述一项研究指出,每周食用2次以上优格的人,相较于少吃者,罹患大肠直肠癌风险明显降低。他建议选择无糖优格,并确认含有活菌株如双歧杆菌或乳酸杆菌等,再搭配高纤维食物,更能提升肠道健康效益。
柑橘类水果如柳丁、柑橘等,在台湾相当普遍,是补充维生素C的良好来源。对此,大肠直肠外科医师黄郁纯分享,柑橘类还富含「川陈皮素」,尤其果皮的含量更高,不仅能降血脂,也可修復高脂饮食引起的肠道屏障受损,以及降低肠道慢性发炎风险。她并提到,「台湾香檬」的川陈皮素含量几乎是柑橘类之冠,泡茶饮用暖心又顾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