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是含有考古发现的搜寻结果,共62笔
近日大陆四川文物考古研究院一项发现引发热议,有专家发现,在广元市青川县郝家坪战国墓群出土的「漆奩盖顶凤鸟」图案,竟与人民币一百元纸钞上的「100」字样下方的图纹高度相似。值得留意的是,该图案与纸钞图纹的相似度,经其初步研判达90%,考古专家也解释,若后续考证成立,将为传统文物元素的当代传承,提供极具价值的实例。
乐天桃猿夺下球团史上首座总冠军,11月2日举行盛大的封王游行,啦啦队乐天女孩们也全员出动,与球迷一同庆祝荣耀时刻。女孩们身穿主场白球衣搭配黑色百褶裙,坐上游行车沿途向球迷挥手致意,所到之处人潮拥挤、欢呼声不断。「学姐」曲曲与岱萦见证了6年来的五座冠军,曲曲笑说:「换到乐天刚好遇上疫情,重新上来真的比较辛苦。」而岱萦则透露,自己一早特地前往还愿,「要谢谢妈祖保佑。」
提起「包青天」,多数人脑中浮现的是黑脸、月牙印、公堂断案的刚正形象,然而歷史上的真实包拯真是如此吗?根据《搜狐网》报导,包拯既非黑脸,也无戏剧般的夸张情节,他的一生清廉正直,却远比戏曲故事更真实、更令人敬佩。
淄博之名,取自淄川与博山两地,恰似一卷山水长卷徐徐展开。城中的梧桐树如卫兵般笔直列队,枝叶在风中沙沙作响,彷佛在低语齐国八百年的兴衰往事。这里曾是蹴鞠跃动的故土,亦是《考工记》中匠人精神的滥觞。如今的淄博,工业烟囱与陶瓷窑火依旧在暮色中勾勒天际线,但那抹古意却悄然栖身于街巷深处,如老茶般愈陈愈醇。
在人类文明的长河中,刑罚始终伴随社会秩序的维护,从古代华夏到希腊罗马,各种酷刑不仅反映法律制度,也折射权力运作与文明特质。其中最特殊的「笑刑」,表面温和,实则暗藏致命威胁:行刑者以羽毛或山羊舌头刺激受刑者敏感部位,使其笑到气喘、甚至窒息而亡,此酷刑多用于贵族或宫廷阶层,既不留疤痕、维护体面,又达到严厉惩戒的效果。
明太祖朱元璋一生以铁血手段立国,其身后下葬仪式同样充满诡谲与恐怖,《搜狐网》歷史专栏指出,从「秘不发丧」的政治算计,到「十三棺同出」的离奇传说,再到妃嫔被迫殉葬的血腥场面,无不展现权力至上的冷酷。孝陵虽屹立六百年未被盗开,却始终笼罩在阴森与悬疑之中。
国际知名期刊《自然》17日刊载了有关恐龙的重大考古发现。科学家在蒙古戈壁沙漠发现一具白垩纪厚头龙化石,为歷来出土的厚头龙化石之中年代最久远且遗骸最完整的一组,科学家对于这种恐龙知之甚少,新出土的这组化石提供了大量研究线索。
古代人相信「侍死如生」,认为死者在阴间同样需要人伺候,因而诞生了殉葬制度,并延续数千年,尤其在明朝,这一制度残酷至极,许多妃子与宫女被迫陪葬,死前遭受勒死、毒杀甚至活埋。考古发现,她们的双腿多数分开、手脚扭曲,骨骼上留下明显挣扎痕迹,揭示了她们临死前拚命反抗的痛苦,也反映了当时社会对女性生命与尊严的漠视。
自秦始皇起,长城便成为农耕民族抵御北方游牧民族的重要屏障,歷经秦、汉、明皆有大规模修筑。然而到了宋朝,儘管辽、金、西夏虎视眈眈,却少见完整长城的建设,原因在于五代时期,后晋高祖石敬瑭将燕云十六州割让给辽国,宋朝无法掌握长城核心区域,只能依靠军寨、河防等新型防线。宋代虽有零星防御工事,甚至传说岳飞曾主持修筑「宋长城」,但并非国家级长城体系,这也反映了当时不同的军事与地缘格局。
文化部文化资产局联手国立清华大学水下考古学暨水下文化资产研究中心,于8月15日至17日在澎湖推出「2025保护沉船日」系列活动,包含列册沉船观览营、水下文资讲座及列册沉船特展,期能唤起社会大眾对水下文化资产之关注与认识,藉由一年一度专属节日的仪式感与氛围,让沉船不再沉默。
古代帝王驾崩后,常伴随活人殉葬的残酷仪式。这些被迫入墓的活人并非立即毙命,而是在封闭阴暗的墓穴中苦撑数日甚至更久。考古发现显示,陪葬者有时会存活数天乃至半个月,还出现互相残杀或啃食同伴求生的骇人情节。
十三行博物馆今年首度携手花莲县政府,共同举办新北南岛文化节「岛屿织缕・缤纷十三」,将在26、27日接连登场,以「织文化、织传承、织永续」为主题,配合正展出「古代南岛衣饰文化特展」,还有树皮布工艺手工体验。另上网完成「南岛小教室」任务并标记好友,就可获得手工编织扇等好礼。
一种古老真菌─「黄麴菌」(Aspergillus flavus,或称黄麴霉),很可能是「法老王诅咒」的真相,1920年代,许多参与法王陵墓挖掘的考古学家因不明疾病身亡,诅咒的传闻不胫而走。除了古墓中的神秘死亡以外,黄麴菌造成的黄麴毒素,也造成农作物的变质、毒化而臭名昭着。然而,黄麴菌的生物毒性也可能为医学做出贡献,科学家从其中分离并改造成强效的抗癌药物,或许能挽救更多的生命。
总统赖清德近日启动团结国家「十讲」,22日进行第一场主题「国家」演讲。大陆国台办23日晚间发布答记者问,就涉及两岸关系的内容,国台办发言人陈斌华表示,赖清德22日讲话充斥谎言与欺骗、敌意与挑衅,刻意曲解、割裂歷史,大肆兜售台独分裂谬论,妄图为其建构台独论述炮制拼凑依据,为其推动大罢免政治斗争谋取政治私利进行文宣造势。
大陆央视报导,湖南博物院16日发布马王堆研究新成果,2000多年前「枕巾」为何新证为「坐垫」?近期,湖南博物院马王堆汉墓及藏品研究展示中心在对马王堆出土部分丝织品开展进一步深入研究时,将出土于马王堆一号墓北边厢的绮地乘云绣「枕巾」重新定名为「茵席」,也就是「坐垫」,纠正半世纪来对这件文物功能属性误解。
2025年4月24日,备受瞩目的十大考古新发现评选结果在北京正式公布,「湖北黄陂盘龙城遗址」成功入选。
张献忠(1606年9月18日~1647年1月2日)为明末民变首领之一、「大西」政权皇帝,以滥杀无辜闻名,1646年他携带宝藏逃离成都时在四川彭山遭击败,导致大量宝藏沉入岷江中,史称「江口沉银」。自2016年起,考古队多次在当地进行发掘,出土包括金契合银器在内的大量文物,其中甚至包括明代蜀王的金印「蜀王之宝」,可惜的是,金印遭到切割支解,可能被重新铸造为大西国的金币。
百丈怀海禅师年迈时,仍坚持每日亲自从事田间劳作,并告诫弟子「一日不作,一日不食」,这个故事反映出古代社会老年人坚持工作的常态。二十世纪着名人类学家玛格丽特.米德曾指出,在考古发现中,一根癒合的股骨是人类文明的第一个迹象,因为这意味着受伤者在骨骼癒合期间得到了他人的照顾与扶持。这两个故事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两个重要面向:劳动的价值,以及互助照护的文明意涵。
「盛世壁藏~唐代壁画文化特展‧三部曲」第三场巡迴展将于4月17日至5月16日在新竹市阳明交通大学艺文中心展出。此次展览不仅展出多幅国宝级壁画,还包括具有高人气的「网红壁画」《舞女图》,画作因舞者姿态酷似现代年轻人拍照的爱心手势,引发跨时空共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