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是含有胰岛细胞的搜寻结果,共08笔
提到糖尿病,很多人马上联想是血糖太高。基因医师张家铭表示,最新研究发现,糖尿病的源头,其实是在大脑,脑内血清素等神经传导物质变少,情绪、食欲、压力、记忆力全都被牵动,最后才让血糖失控,要预防糖尿病,关键不只是饮食,也要适时纾压,晚上少追剧一集、早点睡觉,从大脑开始调整。
全台有200多万名糖尿病患者。减重医师萧捷健表示,研究发现,发病4年以内的糖尿病患者,在胰岛细胞还没有被「油死」之前,只要能减重,清掉内臟脂肪,有机会让胰臟功能恢復正常,逆转糖尿病,其中并发现,减重超过15公斤的患者,高达86%成功逆转糖尿病。
彰化1名16岁林姓高中生2年前即检查出有第2型糖尿病,他因为没什么症状而轻忽,常常忘了按时服药,日前他跑步时突然头晕摔倒送医,造成手脚撕裂伤外,经检查因服药不规律,更引发严重的糖尿病併发症「高血糖高渗透压状态」(HHS),虚弱脱水,卫福部彰化医院小儿科主任马瑞杉提醒,第2型糖尿病患者年轻化,也易被轻忽,併发HHS的死亡率1至2成,有致命风险。
全台有200多万名糖尿病友,不少病友认为糖尿病就是得终生用药或施打胰岛素。对此,减重医师萧捷健表示,糖尿病不能治癒的观念,可能要更新了,最新研究显示,发病4年内的糖尿病患,若减重超过15公斤,86%能逆转糖尿病,重点不是完全不吃碳水,而是聪明控糖、配合运动,提高胰岛素敏感度。
诈骗横行,连中研院都是受害者!立委今天质询指出,购物网页「中研院重大突破,百年首见新标靶产品,逆转糖尿病」,其实是诈骗,中研院如何因应类似状况?中研院表示,每年约有3至5件冒用中研院技术进行诈骗的案例,他们会报警、向公平会举发及加强宣导,以避免民眾受害。
刚入小学的小豪(化名)从出生开始就有糖尿病,过去都依赖家长为他皮下注射,控制血糖,但考量上学较不方便,改採连续血糖监测(CGM)与胰岛素帮浦,双管齐下,取代定时注射胰岛素。血糖高时自动增加胰岛素的输注,血糖低时则自动减少。入学一个多月来,小豪的血糖控制平稳,一点都看不出来他是第1型糖尿的病人。
糖尿病主要分成两类,我们常说的是因代谢变差、肥病造成胰岛素阻抗作用异常是所谓的「2型糖尿病」(T2D),这是注意饮食与体重管理可以避免。不过还有第1型糖尿病(T1D),属于先天性问题。这是一种自体免疫疾病,身体的免疫系统会攻击并破坏胰岛细胞,这使得患者必须终身注射胰岛素,相当辛苦。所幸一项临床试验传来好结果,在皮下植入「类胰臟」,也就是由干细胞生成的胰臟细胞群,可以大幅度替代胰臟功能,可以长期不注射胰岛素,甚至有望功能性治癒。
胰臟癌发生率几乎等于死亡率,恶性程度高、早期症状又不明显,素有癌王之称。对此,胃肠肝胆科医师钱政弘点名,糖尿病患者与爱吃甜食的人要特别注意,其胰臟会坏得比较快,容易惹癌症上身。他并引述国外研究指出,许多胰臟癌患者在确诊的1年半前,都出现体温上升的迹象,可视为罹病前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