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寻结果

以下是含有变矮的搜寻结果,共26

  • 骨质流失3警讯 髋关节骨折最惨 失能风险大增

    骨质流失3警讯 髋关节骨折最惨 失能风险大增

    小心骨质疏松症!中医师柯柏任表示,人类的骨质约在30岁后开始流失,当有不明下背痛、身高变矮或明显驼背,可能是骨质流失警讯,一旦恶化成骨松导致髋关节骨折,将增加失能风险。另据统计,髋关节骨折的老年人因长期卧床,可能併发感染症,一年内死亡率达2成左右。

  • 以为闪到腰竟变「骨折」!医:骨质疏松害的

    以为闪到腰竟变「骨折」!医:骨质疏松害的

    嘉义市圣马尔定医院1周内收治3位长期背痛的年长女患者,经诊断为多处椎体压迫性骨折,3人都严重骨质疏松,却误以为是肌肉拉伤或退化性腰背痛,骨科医师黄立人以「飞梭椎体成形术」治疗,改善疼痛,提醒延缓骨疏要适度晒太阳、补充钙质与维生素D、维持规律运动。

  • 单身、小家庭必看!自炊族、轻食族的3款社交型餐厨灵感

    单身、小家庭必看!自炊族、轻食族的3款社交型餐厨灵感

    随着现代人生活习惯的转变,餐厨空间不再只是烹饪与用餐的场域,而是兼具情感交流与多元机能的生活舞台。 其中,中岛既是交流的核心,也是最适合分享生活的平台,让日常互动在此自然展开,营造出自在而美好的生活环境。然而,在设计上不仅讲求美感,也需要依照屋主需求和屋况灵活调整,根据自身日常的下厨频率、类型,去规划适合的餐厨机能。小坪数如何在设置吧台后仍保有流畅动线?单身族或小家庭适合开放式餐厨吗?小空间能否同时兼顾机能与美感?一起来看看舨舍空间设计提出的3个能提升生活质感的社交型餐厨吧!

  • 中老年身高缩水 恐骨松找上门

    中老年身高缩水 恐骨松找上门

     一名65岁老翁,本身有糖尿病,近半年身高变矮、背部酸痛不舒服,曾尝试职能治疗和贴止痛贴布,但效果有限。在女儿陪同下就医,门诊X光发现他胸腰椎交界处有压迫性骨折,进一步进行骨密度检查,确诊骨质疏松。经过2年持续治疗,骨密度数值进步、背痛情况也改善。

  • 8旬翁变矮4公分、头无法贴壁 竟是骨质疏松找上门

    8旬翁变矮4公分、头无法贴壁 竟是骨质疏松找上门

    88岁的罗爷爷住在荣民之家,身体硬朗的他却在一年前某天散步腿软不慎跌坐在地,之后大腿疼痛,X光呈现骨骼密度降低及髋关节股骨颈骨折,接受手术后长期卧床,行动受限,无法完全恢復。另一名荣民之家82岁的张奶奶,诊断类风溼性关节炎接受治疗逾30年,10多年前出现频繁下背痛且驼背严重,双能量X光骨质密度检查呈现骨质疏松及脊椎压迫性骨折,接受长期骨松药物治疗、维生素D补充及持续復健运动后,近半年背痛完全改善已不需服用止痛药。

  • 拜登摄护腺癌转移到骨头 医:快把骨头撑破的痛

    拜登摄护腺癌转移到骨头 医:快把骨头撑破的痛

    美国前总统拜登被诊断出罹患第4期摄护腺癌,且癌细胞已转移到骨骼。台北巿立联合医院中兴院区整合医学医师姜冠宇指出,这若发生在基础较差的病人与家庭,恐怕就迎来安寧人生了,他表示,骨头痛算是很难处理的疼痛,那种痛是因摄护腺癌细胞转移后增殖,快要把骨头给撑破了的痛,部分患者还可能因腰椎骨扁了而变矮。

  • 骨松只补钙没用 研究揭高CP值运动组合:还强心肺

    骨松只补钙没用 研究揭高CP值运动组合:还强心肺

    骨质疏松可能引发背痛、骨折或卧床。基因医师张家铭表示,最新研究发现,要预防骨质疏松除了补钙外,「给骨头压力感」是重要关键,最有效的增强骨质密度的运动处方,就是「有氧运动+阻力训练」的组合,例如快走搭配深蹲,1堂有氧课再加一点简单肌力训练,都能强化心肺功能,有效提升骨质密度。

  • 长者易骨松 不必等骨折才用药

    长者易骨松 不必等骨折才用药

     人口老化进程加速,台湾60岁以上每6人即有1人罹患骨松,其中女性每3人就有1人,男性则是每5人就有1人。今年3月起健保扩大给付骨松药物,病患有骨折风险,不必等到发生骨折就能用药;已骨折的病患若周边骨发生骨折也可使用,降低失能死亡的风险,预计13万人受惠。

  • 不必等骨折才用药 健保3月起扩大给付骨松药物

    不必等骨折才用药 健保3月起扩大给付骨松药物

    人口老化进程加速,台湾60岁以上人口中,每6人即有1人骨松,其中女性占8成,每3人就有1人,男性则是每5人就有1人。今年3月起,健保扩大给付骨松药物,病患有骨折风险,不必等到发生骨折就能用药。已骨折的病患,不必等到大骨骨折,周边骨发生骨折后也可使用,降低失能、死亡的风险,预计13万人受惠。

  • 背痛、驼背是警讯!骨质疏松悄上身 营养师教预防关键

    背痛、驼背是警讯!骨质疏松悄上身 营养师教预防关键

     根据资料显示,台湾50岁以上女性骨质疏松症患病率为25%至30%,男性8%至10%,其中髋部骨折发生率逐年上升,研判与人口老化有关。云林县中国医药大学附设北港妈祖医院营养师沈彦汝表示,骨质疏松常悄然发生,初期毫无症状,直到背痛、身高变矮、驼背甚至骨折,才会意识到骨骼已变脆弱,因此早期预防与管理非常重要。

  • 老了「倒勼」逾3公分 医示警有病上身 靠墙健骨改善

    老了「倒勼」逾3公分 医示警有病上身 靠墙健骨改善

    是否觉得家中长辈愈老愈矮呢?骨科医师吴凯文表示,老化确实可能让人变矮,若与自己最高时的身高,差距3公分以内都算正常范围内,若差距3至5公分就要担心脊椎「倒勼」,如果差距达6公分以上,可能是已发生压力性骨折,建议长者每天花3分钟做靠墙运动,加上补足蛋白质、晒太阳与运动,都有助于避免「老倒勼」。

  • 台湾男性平均身高变矮 中医教按摩「3穴位」助长高

    台湾男性平均身高变矮 中医教按摩「3穴位」助长高

    市面上充斥标榜「长高」、「转骨」的产品,可见台湾家长重视孩子身高,希望孩子能高人一等,卫福部南投医院中医科医师指出,孩子身材除了受遗传影响,生长发育期补肾健脾,能帮助孩童生长发育,也可按摩「足三里」、「内关」及「涌泉」等穴位调理脾胃,对生长有帮助。

  • 52岁余皓然认了更年期!哭诉:以前不高的现在都高了

    52岁余皓然认了更年期!哭诉:以前不高的现在都高了

    从偶像歌手出身的艺人余皓然,和男星王中平结婚28年,育有一双儿女。今(23日)余皓然透露有更年期的症状,并附上一个大哭的表情贴图。

  • 蔬食族保骨本、避骨松 医师建议吃「高钙」菜

    蔬食族保骨本、避骨松 医师建议吃「高钙」菜

     长年茹素的张奶奶感觉自己「老倒缩」变矮了、站不稳,最后跌倒骨折开刀,除了药物治疗帮助增加骨质,台中荣总嘉义分院骨科主任孙弘谚建议她多补充紫菜、黑芝麻、豆类、无花果等高钙食物,走路、爬楼梯保持行动力,张奶奶腰酸背痛减缓,愈来愈有活力。

  • 8旬嬷跌落沙发断腰椎 医曝「骨松」是关键 1族群风险高

    8旬嬷跌落沙发断腰椎 医曝「骨松」是关键 1族群风险高

    83岁苏阿嬷近日下背疼痛到「无法走路」就医,发现腰椎第二节有明显压迫性骨折,原来阿嬷前几天从沙发跌坐到地上「怕被骂不敢讲」,吃止痛药却无改善,任何小动作都会痛到掉泪。幸採用微创经皮椎体成形术灌注骨水泥后,住院两天后就能穿着背架走路出院。

  • 金永大扮古装自嘲身高缩水 《白昼之月》合作表艺珍「真面目曝」

    金永大扮古装自嘲身高缩水 《白昼之月》合作表艺珍「真面目曝」

    韩剧《白昼之月》由「小姜栋元」金永大及表艺珍主演,故事穿越现代与古代之间,两人分别都要诠饰前世、今生两角,身高185公分的金永大却透露拍摄古装戏时,「穿着盔甲,只有个子变矮了的感觉」。而他和表艺珍在古代的剧情里,有一幕在树荫下,他闭眼躺在表艺珍腿上休息,沈浸浪漫的氛围中,表艺珍却笑说:「因为在过去的时代背景中,我们没有几个场景是和谐相处的,而那场是我们关系最和谐、舒适,但却很短暂、珍贵的一段时间。」

  • 克菲尔调菌相 促钙吸收防骨松

    克菲尔调菌相 促钙吸收防骨松

    中华民国骨质疏松症学会今年初召开专家会议,并于知名国际期刊《骨质疏松症与肌少症》3月号发表论文《亚太地区骨质疏松症长期与持续治疗共识》,揭示臺湾65岁以上民眾发生1次以上脊椎体压迫性骨折的民眾中,女性占19.8%,男性12.5%,更年期妇女骨质疏松症盛行率30%,称骨质疏松症将成为未来臺湾全民健康高度隐忧。

  • 大震后 玉山变矮 落差5.2公分

    大震后 玉山变矮 落差5.2公分

     台湾最高峰玉山每年吸引超过5万人朝圣,0403花莲大地震后其高度变化备受关注,玉山国家公园管理处4日公布,内政部国土测绘中心5月透过GPS测量法,测得玉山主峰高度为海拔3952.433公尺,较去年11月减了5.2公分,也比去年5月矮了1.7公分。玉管处强调,玉山主峰高度在「误差范围内」,勿过度忧心。

  • 男性40岁后不想色色、容易累 10症状自测快就医

    男性40岁后不想色色、容易累 10症状自测快就医

    更年期不是女性专有歷程,很多男性也会面临同样的状况。对此,泌尿科医师黄冠钧提供「睪固酮低下自我检测量表」,一旦符合里面的10大症状,或是有明显的性欲减退、勃起障碍比以前更常出现,就很可能是更年期前兆,务必尽快寻求专业医师的帮助。

  • 骨头疏松像「油条」 一压就脆掉 医:5招改善

    骨头疏松像「油条」 一压就脆掉 医:5招改善

    长辈身高变矮,腰杆一打直就背痛更厉害,小心是骨质疏松,骨头像油条般,孔洞大易碎且疏松,甚至产生压迫性骨折。骨科医师陈钰泓表示,骨质疏松患者平日要多吃牛奶、芝麻糊、肉、蛋等高蛋白质食物外,也要适度做负重运动,像爬楼梯,即有助增强骨骼和肌肉力量,改善骨松与预防压迫性骨折。

回到页首发表意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