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是含有郑泓志的搜寻结果,共23笔
许多人想减重时,会吃生菜沙拉代替正餐。但肠胃科医师郑泓志表示,民眾若将含糖酱料改成橄榄油或油醋酱,可促进身体代谢功能,且一些淀粉或油脂类配料也不要添加过量,免得热量超标。此外,他建议在餐前先吃沙拉,餐后血糖峰值可降低2至3成。
血糖控制好,不只能预防糖尿病,还有助于减重与代谢健康。医师魏士航指出,餐后若能搭配3个简单动作,就能有效避免血糖飙升,包括散步、骑脚踏车、做家务,这些动作不仅简单,还容易执行。此外,医师郑泓志也指出,晚饭后散步或做点简单家务,能减少胃癌发生机率。
观察粪便形状很重要,但也别忽略气味,臭味很可能是身体最早发出的健康警讯。医师郑泓志指出,肠道是一套复杂且精密的消化与代谢系统,当出现异常时,第一个改变的往往不是症状,而是粪便气味,异常的气味如果只是偶发,可能与饮食有关,但如果变化明显且持续超过数天,务必就医。
网路经常能看到清宿便排毒、吃酵素能清宿便这样的说法,但其实宿便在医学上是不存在的。医师郑泓志指出,所谓「体内有毒素,要靠清宿便来清光」、「清宿便就能变瘦变美」、「没每天排便,代表宿便卡住」,其实都是迷思。
晚餐吃太晚、饭后立刻躺平,小心胃癌悄悄上门。肠胃科医师郑泓志分享一项研究,晚餐吃得晚又没有散步习惯,比起早进食又有散步的人,得到胃癌的机率高出7.4倍,特别是55岁以上族群最要小心,建议睡前3小时不要进食、饭后至少散步10分钟,减少胃癌发生机率。
吃饭习惯不好,小心提高罹癌风险。肠胃科医师郑泓志分享有位男子吃饭时,总爱配上热腾腾的汤,后来因吞咽卡卡、胸闷不适就医,被发现食道下段已有了部分细胞异化,他提醒,很多人都有趁热喝的习惯,但有研究显示,每天喝高温热汤或热茶的人,罹患食道癌风险会大幅增加90%。
「顾肠胃就能顾本。」肠胃科医师郑泓志指出,这句话并非空穴来风,人的健康与肠胃道息息相关,他分享有一位胃部不适的患者就诊,并自述常有脚麻、易掉髮、上班精神不济等困扰,经一系列检查,发现根本问题是因胃不好,引发维生素B12缺乏,此外,他也提醒,长期不当使用制酸剂,也会导致胃酸与胃蛋白酶分泌不足,进而提高维生素B12缺乏的风险。
现代人由于生活步调快,几乎每个人都有胃痛的经验。对此,医师点名5种人特别容易胃痛,包括压力大、饮食不规律、爱吃辛辣食物、过度饮酒,以及长期不当使用药物者,应多加注意。此外,若胃痛持续一段时间、服药也无法改善,又伴随食欲下降、体重减轻等症状,务必尽快就医检查,以确认是否有严重疾病存在。
很多人会在饭后马上来杯茶,认为解油腻又助消化,不过,肠胃科医师郑泓志表示,茶叶中含有大量鞣酸,饭后如果马上喝茶会影响食物消化,建议于后半小时后再喝,此外,饭后也不建议剧烈运动、睡觉与喝冷饮。无毒教母谭敦慈建议饭后可做些轻度活动,例如收拾碗筷、擦桌子,有助避免血糖快速上升。
关于结石生成的传言向来不少,其中很常听到的就是「菠菜配豆腐吃会引发结石」,到底是否为真?对此,泌尿科医师朱信诚澄清,此为错误说法,因两者其实只会在肠道合成草酸钙不被人体吸收,更不会形成结石。反倒要注意的是啤酒,其含有浓度不低的普林,经常喝会增加结石的机会。
坊间常听到「牛奶加巧克力会害肾结石」的说法,到底是否为真?对此,营养师黄品瑄澄清,此为错误观念,两者会在肠道内结合成草酸钙,并跟着粪便排出体外,因此不影响肾臟。另外,她还提到,「可乐喝多会骨质疏松」的传言不完全错误,关键在于其通常含有磷酸添加物,不利于钙质吸收。
国内每年增加1万多名大肠癌患者。肠胃科医师郑泓志表示,越来越多的研究发现,高益生菌比例的肠道微生态,能避免大肠癌的发生,而要增加肠道内的益生菌,建议要少吃红肉、炸物,多摄取富含膳食纤维与植化素的新鲜蔬果,这能提供身体抗发炎、抗自由基成分,降低大肠癌发生机会。
35岁艺人王柏杰18日因酒驾撞游览车被逮,交保出来后连说了数次抱歉,并称不知前一晚的酒精,到隔天下午还没退,当下非常震惊,但认为这都不是藉口,愿接受惩罚。究竟多久后体内酒精才会被代谢掉?医师表示,其实只要透过2步骤就能算出多久能开车上路,其中一罐330毫升、酒精含量为5%的啤酒,就得代谢近2小时。
在日常生活中看似无害的小事,累积下来恐对健康造成严重威胁。对此,肠胃科医师郑泓志引述国外研究指出,残留在餐具上的洗碗精,若被吃进体内,可能会破坏肠胃道上皮组织,长久下来将加剧许多慢性疾病发生风险。而想要完全去除洗碗精残留,他建议要做到8点,像是反覆用清水冲洗数次、浸泡温水约5~10分钟、使用无磷无毒的洗碗精产品等,都很有帮助。
68岁的王先生因胃食道逆流就医,但吃了医师开的胃药,他却反胃想吐,医师问诊后发现,原来王先生吃胃药后马上喝茶,造成交互作用。医师提醒,某些食物会和胃药会产生交互作用,甚至会引发铝中毒、心律不整,建议吃完胃药后应避免喝咖啡因饮料、果汁、酒精、辛辣刺激性食物与柳丁等酸性水果。
依统计数据显示,台湾人一年使用胃药逾22亿颗,即使吃胃药能有效缓解胃痛、消化不良等症状,仍要注意服用胃药期间的饮食。对此,肠胃科医师郑泓志点出,吃胃药后要避免的5类食物,包括咖啡因饮品、果汁、酒精、辛辣刺激性食物及酸性水果。其中他提到,果汁中的一些成分,可能会增加药物的毒性,造成中毒风险,不可不慎。
益生菌有助整肠助消化,是很普遍的保健食品,内科医师郑泓志表示,任何人都可以适度补充益生菌,但对于饮食单一的外食族、压力大、老年人、罹患阴道炎女性、孕妇与服用抗生素者,建议更需要积极补充益生菌,来促进健康,缓解压力与提升免疫力。
胆结石是一种常见的疾病,肠胃科医师郑泓志指出,许多人患有此病却不自知,直到出现疼痛或其它併发症时,才惊觉不对劲,尤其是40岁以上、女性、孕期、肥胖为4大好发族群,更要特别注意。他并提醒,若属于上述高风险族群或有家族病史的人,应定期接受健检,才能早期发现并预防胆结石。
肚子饿时发出咕噜声,是许多人都有过的经验,但肠胃科医师郑泓志指出,并非只有肚子饿才会有此现象,包括胃酸分泌过多、肠胃炎、便秘、肠阻塞等,都可能发生。其中又以肠阻塞要特别注意,他提到,曾有患者因肚子老有「咕噜声」来检查,结果于大肠内发现一颗恶性肿瘤。并提醒,当肚子持续发出声音,或合併腹痛、腹胀、呕吐、便秘、无法排气等症状时,应立即寻求医疗协助。
年节期间很多人吃到太撑、饱到打嗝,医师表示,大多数时候打嗝是无害的,可透过调整呼吸、饭后多走动等方式来改善,但若打嗝打到停不下来,有可能是有胃部疾病,甚至是食道癌的徵兆,这时就要赶紧就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