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是含有颤抖症的搜寻结果,共11笔
不少人有抖脚的习惯。胸腔暨重症医师黄轩表示,抖脚背后藏着不少身心的小秘密,包括焦虑、压力时的排气阀,或是罹患不寧腿症候群、注意力不足过动症,甚至是家族性原发性颤抖症,提醒如果抖到睡不着、觉得不舒服,甚至影响生活品质,就该去看医生了。
今年将升大学的江同学,12岁时罹患严重肌张力不全,躯干肢体像「拧毛巾」般严重扭曲,站不直、难以行走,让正值青春期的他每天都筋疲力尽,「与世界格格不入,对未来充满恐惧」。2019年接受台大医院「双侧苍白球内侧核深脑刺激植入手术」,半年后恢復正常行走,彷佛重获新生。
「我常常说,临床医师看的是外在美,而我们看的是内在美」。台大医院影像医学部主任陈世杰教授,从医30年,开玩笑的一语道出影像科医师的工作核心。从小喜欢画画,拥有图像学习和图像记忆的天赋,这份与生俱来的能力,成为他选择影像医学的契机。
一名64岁林姓妇人,今年5月感染新冠病毒,怎料痊癒后,双手及嘴唇却突然出现「发抖」现象,说话时连声音也明显颤抖,不仅写字歪七扭八,吃饭盛汤时也常因两手发抖,而将汤汁泼得满桌都是。妇人怀疑自己罹患巴金森症,赶紧就医,被诊断为少见的新冠病毒引发「本态性颤抖」快速恶化。
一名30多岁外送员,半年内摔车3次,虽只是皮肉伤,但他对平衡感变差,觉得不对劲就医,检查竟是罹患帕金森氏症。医师提醒,除熟知颤抖症状外,平衡感变差、肢体僵硬、行动缓慢,也是帕金森氏症典型症状,而1天喝1至2杯咖啡,或多摄取维生素B群食物与益生菌,有助减少罹病机率。
中市黄姓阿伯是原发性颤抖症患者,50岁时右手出现震颤,起初还可拿筷子吃饭,手抖越来越严重,连手握牙刷却放不进嘴巴刷牙、拿汤匙舀不起饭菜,手完全不听使唤,到中山附医求诊。经神经外科主任张正修24日表示,经评估採「神波刀」治疗后,不但刷牙、握笔书写平稳,除夕夜也能吃顿温馨团圆饭,完成他发病后心愿。
原发性颤抖症盛行于高龄族群,为找出引起颤抖机制,并协助疾病诊断与治疗,在国科会脑科技专案计画及吴大猷先生纪念奖计画的支持下,台湾大学医学院药理学科暨研究所副教授潘明楷研究团队发现颤抖症的核心机转,直指「颤抖」的本质,透过周期电刺激术干扰颤抖的频率,可缓解病患颤抖症状。相关系列成果,发表于国际顶尖期刊《科学转译医学》(Science Translational Medicine)。
中国医药大学附医院自2022年起参与卫福部医卫新南向计画,成功将台湾的特色医疗推广至马来西亚、汶莱及新加坡等地。中国附医总院长周德阳表示,2023年马来西亚就医人次成长了256倍,汶莱成长了47倍,不仅让医院受益,也吸引了大量国际病患来台就医,带动台中市的医疗观光产业。
医卫新南向计画,为台湾带进国际医疗观光商机,为台湾医疗院营运所注入新活水。
根据统计,台湾约有40万人罹患原发性颤抖症,因神经退化,造成身体不同部位持续性颤抖,其中约10万人的症状严重影响日常生活。医师表示,这类患者若经药物治疗无法改善,就需接受手术治疗,除了开颅手术,也可接受非侵入性的「神波刀(磁振导航聚焦超音波)」治疗,透过逾1000个超音波晶体,聚焦能量在丘脑,打断让患者颤抖的神经迴路。
根据统计,台湾约有40万人罹患原发性颤抖症,因神经退化,造成身体不同部位持续性颤抖,比巴金森氏中还要常见。94岁的欧阳先生,曾是一位传记作家,在 70岁左右出现颤抖症,双手不停颤抖,无法写作、喝水、吃饭,因担心风险不愿开颅,接受非侵入性的「神波刀(磁振导航聚焦超音波)」治疗,透过逾1000个超音波晶体,聚焦能量在丘脑,打断产生颤抖的神经迴路。术后的欧阳先生恢復了正常书写及抓握功能,人生由黑白再变回彩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