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寻结果

以下是含有+张晓风的搜寻结果,共22

  • 寄隐地

    寄隐地

     隐地:

  • 尔雅50周年纪念活动 白先勇等作家齐聚庆贺

    尔雅50周年纪念活动 白先勇等作家齐聚庆贺

    《文讯》杂志社与尔雅出版社今(19)日于纪州庵文学森林共同举办「不是怀旧,经典依然年轻:尔雅五十.经典五十」活动,邀集两岸三地重量级学者、作家、出版人齐聚,包括白先勇、王德威、向阳、席慕蓉、张晓风、陈芳明、萧萧、李进文、涂丰恩等人,一同见证这场文学盛会。活动现场公布「经典50书单」,由百位文化界人士票选产生,并颁发奖座给入选作家,现场近百位作家、出版人与会,气氛热烈。

  • 那些年我们一起读的尔雅经典

    那些年我们一起读的尔雅经典

     1975年7月20日,尔雅出版社成立。社址最初设于北投公馆街,76年因业务扩张,新址迁移至厦门街一一三巷。77年因三位原始股东中有两人退股,尔雅遂改由柯青华(作家隐地)独资经营。隐地曾多次提到:「尔雅的第一个十年,是文学出版最好的光景」,因为当年新书起印量从8000本起跳,尔雅的创社梁柱之一,王鼎钧《开放的人生》等「人生三书」,总销量就超过了60万本。彼时文化界人士都知道,「文章发表上两报,文学出书找五小」:两报指《中国时报》与《联合报》;「文学五小」即1968年创立的纯文学、1972年创立的大地、1975年创立的尔雅、1976年创立的洪范与1979年创立的九歌。这五家出版社之间固然有竞争,却也不乏合作。在纯文学创办人林海音号召下,每月办一次出版社负责人早餐会,交换出版近况与最新情报。他们还印制了共同行销的《五家书目》,在力推自家书籍之外也会相互帮忙,譬如尔雅便曾短暂代理发行过洪范与九歌的新书。

  • 屿人岛忆.纪念

    屿人岛忆.纪念

     屿人岛忆.纪念

  • 写到老,真好!

    写到老,真好!

     啊!一百年前,四月四日,他出生了!

  • 张晓风演讲「为了一碗蛇羹」

    张晓风演讲「为了一碗蛇羹」

     散文大家张晓风2025年第一讲以「为了一碗蛇羹」为题分享写作心路,将于一月八日于纪州庵文学森林举行。她觉得欠古典文学一分情,如果不好好研读,并好好转手布施,那就太对不起歷代古人了。她持恒创作六十多年,成为后辈作者典范。

  • 她造了山,以及山中的涌泉

     男人有男人的身体,女人有女人的身体。男女之不同,在于两者的「体腔」和「体表」各有其「特殊零件」。

  • 她落选了,因为……

    她落选了,因为……

     秋天,我出发去演讲,顺便旅行,也顺便见见一两位老友。

  • 桃园1985

    桃园1985

     桃园神社正在筹备展出1985存拆风波史事,邀我前往受访,于是2024年早春我偕妻一起来到了虎头山麓这个睽违多时的美丽地方。

  • 英雄天地文物展览开幕 中华文化传承再现

    英雄天地文物展览开幕 中华文化传承再现

    松涛社6日下午于台北市剑潭青年活动中心举办「英雄天地文物展览」开幕活动,邀请爱国先进及烈士后代近200位到场支持中华文化传承,前国防部长伍世文表示,松涛社长期推动中华文化,因疫情关系,设置「伍仟年」线上博物馆,展出数百篇中、英文专题文章、展览及影片,深受海外朋友的关注与喜爱。

  • 两岸之间,台湾的文化杠杆在哪?

    两岸之间,台湾的文化杠杆在哪?

     台湾高科技的成就在这一波AI浪潮中醒目跳出,从单一的护国神山到如今的护国群山,许多人雀跃,以为当台湾在全球高科技的供应链中占有不可取代的地位时,两岸之间将更高枕无忧,独派人士以此而行为愈加猖狂,几乎是必然的事实。

  • 林谷芳专栏》两岸之间,台湾的文化杠杆在哪?

    林谷芳专栏》两岸之间,台湾的文化杠杆在哪?

    台湾高科技的成就在这一波AI浪潮中醒目跳出,从单一的护国神山到如今的护国群山,许多人雀跃,以为当台湾在全球高科技的供应链中占有不可取代的地位时,两岸之间将更高枕无忧,独派人士以此而行为愈加猖狂,几乎是必然的事实。

  • 理想家园与理想读本──隐地三月日记三则

    理想家园与理想读本──隐地三月日记三则

     读《电影一○○名人堂》,其中写到西班牙超现实导演布纽尔,说他是个无政府主义者,也是个无神论者,他一生都在用电影瞄准一些东西,譬如一切来自政府的压迫以及宗教迫害和偽善,不停地予以射击,也因此,从西班牙到巴黎,从美国到墨西哥,没有一处是他理想的家园。

  • 八二华年

    八二华年

     1

  • 送别护泉人─悼念余光中夫人范我存女士

    送别护泉人─悼念余光中夫人范我存女士

     1991年秋天,余光中先生在《联合报.副刊》发表组诗〈三生石〉,讲夫妻「生死别离」,意境凄清,却引起热烈的反应。诗人把夫妻比喻为一对蜡烛,年迈了,「……烛啊越烧越短/夜啊越熬越长/最后的一阵黑风吹过/哪一根会先熄呢。曳着白烟?……」小说家高阳先生读后,称其写「伉俪情深,一至于此」,乃赋诗以和:把〈三生石〉四章译写为四首七绝,几天后在同报发表。香港的宋淇先生读到余诗与高诗,在给我的长信中说「〈三生石〉的成就值得大书特书」。香港作家联会会长曾敏之先生则撰文称,读着组诗的第四首〈红烛〉「我悽然垂泪了」,它是「写生离饮恨的杰作」。读此诗时,我还「年轻」,却也深深感动,对其诗情和诗艺念念不忘。

  • 他们的离乱之歌 是乡愁也是歷史

    他们的离乱之歌 是乡愁也是歷史

     公视纪录观点纪录片《离乱之歌》,集结七位作家自身或长辈的漂流故事,梳理何处为家,离乱所造成不可言说的情感,也是歷史的记忆。

  • 诗人背后的护井人 范我存锺情古玉

    诗人背后的护井人 范我存锺情古玉

     知名诗人余光中的妻子,古玉的爱好、收藏者,并曾着书《玉石尚》的范我存,日前病逝,享寿92岁。

  • 人歌俱老

    人歌俱老

     超过九十二岁。我,在国家演奏厅,举行一场独唱会。

  • 余光中夫人 古玉藏家范我存逝世

    余光中夫人 古玉藏家范我存逝世

     知名诗人余光中的妻子,古玉的爱好、收藏者,并曾着书《玉石尚》的范我存,亲友证实于24日逝世于高雄,享寿92岁。

  • 余光中妻子范我存离世 一生爱玉作为诗人护井人

    余光中妻子范我存离世 一生爱玉作为诗人护井人

    知名诗人余光中的妻子,古玉的爱好、收藏者,并曾着书《玉石尚》的范我存,由亲友证实于24日晚间逝世于高雄,享寿92岁。

回到页首发表意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