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清宮劇中大部分的角色都以真實的清朝貴族姓氏,以及皇帝的愛新覺羅氏來命名,然而清朝滅亡後,這些姓氏卻很少出現在日常生活中,清朝末代皇帝溥儀在著作《我的前半生》指出,這種現象最主要的原因,是因為當時滿族容易遭受壓迫與排擠,才不得不改姓,以保全自己與整個家族。

根據《國家人文歷史》報導,清朝雍正十三年(西元1735年)開始編修的《八旗滿洲氏族通譜》,收錄了1114個滿州姓氏,其中8個姓氏被稱作「滿州著(ㄓㄨˋ)姓」,泛指當時社會地位較高的滿族姓氏,這八大幸分別是瓜爾佳氏、鈕祜祿氏、舒穆祿氏、赫舍里氏、他塔喇氏、覺羅氏、佟佳氏和納喇氏,晚清遺老徐珂在著作《清稗類鈔》則稱它們為「滿州八大貴族之姓」,此外還有清朝當權者的姓氏「愛新覺羅」。

不過在現代社會中,這些姓氏卻很少見,最主要的原因是,大多數滿族後裔都已經改了姓。早在乾隆年間,就有鈕祜祿氏人按照音譯改姓為「郎」,但等到辛亥革命之後才正式大規模改姓;民國初年北洋時期,內務部的籍貫登記依舊維持清朝慣例,保留「旗人」和「民人」的劃分,但很多旗人申請改為民籍,姓氏也跟著改成漢姓,最常見的就是愛新覺羅氏改為金姓、瓜爾佳氏改為關姓、鈕祜祿氏改為郎姓或鈕姓等。

清朝末代皇帝溥儀在著作《我的前半生》提到關於滿人在清朝滅亡後改姓的原因,內容表示他在14、15歲左右,大概西元1919年、1920年前後,經常聽說滿人到處受到排擠,因此大家不得不改姓,「皇族改姓金,瓜爾佳氏改姓關,不然就找不到職業。」

#清朝 #滿人 #溥儀 #姓氏 #愛新覺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