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陸考古團隊在部分漢墓中,發現了鼻塞、口琀和肛塞等物品,用於堵住過世之人遺體的孔竅,專家指出,漢代人相信人死後可以附在他人身上,為了防止靈魂出竅,並達到羽化成仙的目的,才會利用小型玉器堵住遺體的孔竅。
大陸央視節目《探索‧發現》指出,大陸考古學家2019年在位於陝西西安的白鹿原3號、4號墓中,發現了一對鼻塞和一片放在嘴中的口琀;此外,先前還在位於江西南昌的海昏侯墓中找到「肛塞」,是一塊有著精美打磨紋飾的玉石,被塞在海昏侯劉賀的排泄口中。
大陸西安市文物保護考古研究院副研究館員朱連華表示,玉質竅塞在漢墓中十分常見,因為漢代人認為,人死後靈魂可以附在他人身上,為了防止靈魂出竅,就必須把身上的洞堵住,進而達到死而復生的目的,稱作「羽化成仙」。
根據北京故宮博物院介紹,玉塞最早出現於春秋時期,用於填塞死者的孔竅,但大多只有耳塞和鼻塞,到了西漢時期才出現完整成套的玉塞,部位包含眼、耳、鼻、口、肛門、生殖器,總共九竅,因此又稱為「九竅塞」,不過目前出土數量較少,大多都只有鼻塞、耳塞、口琀和肛塞。
而竅塞的使用目的在於不讓遺體洩出精氣,還有具俗話稱「金玉在九竅,則死人為之不朽。」除此之外,若用使用「蟬」造型的口琀,則又多了一層含意,希望能如蟬一樣脫殼再生,達到生命的延續與再生,同時也有羽化成仙的意義。
發表意見
中時新聞網對留言系統使用者發布的文字、圖片或檔案保有片面修改或移除的權利。當使用者使用本網站留言服務時,表示已詳細閱讀並完全了解,且同意配合下述規定:
違反上述規定者,中時新聞網有權刪除留言,或者直接封鎖帳號!請使用者在發言前,務必先閱讀留言板規則,謝謝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