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八旗選秀中,能夠被選中、進入後宮的秀女很少,比如乾隆60年的選秀,8000多名秀女只有8人脫穎而出,然而每次選秀都需要花費數萬兩銀子,並動員全體八旗,聲勢十分浩大。大陸中國人民大學清史研究所副教授毛立平指出,選秀對於皇帝來說,不只為了選妃,還能觀察並防止旗人女性漢化的情況。
毛立平指出,八旗女子是三年一選秀,除了為皇帝選妃,還相當於朝廷對旗人未婚女性的一次人口普查,同時也是皇帝了解旗人女性的重要窗口。乾隆24年,皇帝發現部分旗人女子「仿效漢人妝飾」,於是嚴加斥責;乾隆40年,又發現旗人女子戴耳環方式受漢文化影響,直言旗人女性在選秀這種公開場合都如此裝扮,平日衣著的漢化程度肯定更嚴重。
從此之後,清代皇帝便透過選秀,檢查旗人女性的漢化傾向,也是選秀女制度在清代中期後增添的重要新功能,皇帝不但會透過選秀向年輕旗人女性灌輸皇族的選婚優先權,也會趁機檢視旗人女性的民族認同,並進行族群教育,以加強族群意識,若發現「各旗滿洲蒙古秀女內有衣袖寬大、漢軍秀女內有裹足者」,她的父親、所屬旗的都統、章京(武官職稱)都要受罰。
除了穿著打扮,皇帝還有其他加強旗人女性族群認同的手段,像是突出姓氏,在原本的滿州風俗中,不論男女通常只會稱呼名字而非姓氏,導致一些滿人對姓氏並不在意,甚至為了方便而改為漢姓,乾隆得知後惶恐不已,擔心事態繼續發展下去,旗人將可能忘本,於是規定引見官員時,除了寫上名字,也必須寫清楚姓氏,選秀則要把秀女的姓氏寫在綠頭牌上,不但便於區別秀女的出身,也能強化她們對家族的認同。
發表意見
中時新聞網對留言系統使用者發布的文字、圖片或檔案保有片面修改或移除的權利。當使用者使用本網站留言服務時,表示已詳細閱讀並完全了解,且同意配合下述規定:
違反上述規定者,中時新聞網有權刪除留言,或者直接封鎖帳號!請使用者在發言前,務必先閱讀留言板規則,謝謝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