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皇宮中有不少物品都象徵皇帝至高無上的權力和威嚴,比如龍袍、寶璽,以及皇帝的專屬座椅「龍椅」,然而誕生於明朝、有500年歷史的龍椅「雕龍髹(ㄒㄧㄡ)金大椅」,在清朝滅亡後,竟也跟著消失近半世紀,最後是文物專家透過舊照片,在一處存放破舊家具的庫房中,找回已經傷痕累累的龍椅。
大陸北京故宮博物院介紹,雕龍髹金大椅製作於明代,並一直延用至清代,以最珍貴稀有的金絲楠木製成,椅背為圈椅式,且雕刻了13條栩栩如生的金龍,清朝皇帝會坐在這張龍椅上舉行登基大典和各種重要的國家活動,接受文武百官和番邦使臣的朝拜。
清朝滅亡後,袁世凱當上中華民國臨時大總統,5年後宣布自稱為「皇帝」,廢除「中華民國」國號,恢復帝制,準備建立「中華帝國」,年號「洪憲」,實行君主立憲體制。
袁世凱登基後,認為不能再用封建帝制的招數,前朝皇帝的東西也不能留,於是派人將太和殿的物品都撤走,連雕龍髹金大椅也被搬走,改用一張半中式、半西式的大椅取代,椅背上還有一塊以白緞繡成的「袁世凱帝國」國徽,後來國徽因年久漸漸裂開,意外露出裡面的填充物竟是稻草。
西元1947年,北京故宮博物院希望恢復太和殿原貌,於是撤走了袁世凱的「稻草龍椅」,想要換上清代的,但試了幾個都覺得太小了,且與周圍的擺設並不相襯。最後是清史專家朱家溍(ㄐㄧㄣˋ)在1959年根據太和殿原貌的舊照片,在一處存放殘破家具的庫房裡,找回傷痕累累的雕龍髹金大椅,歷經934天的修復,最終重返太和殿。
發表意見
中時新聞網對留言系統使用者發布的文字、圖片或檔案保有片面修改或移除的權利。當使用者使用本網站留言服務時,表示已詳細閱讀並完全了解,且同意配合下述規定:
違反上述規定者,中時新聞網有權刪除留言,或者直接封鎖帳號!請使用者在發言前,務必先閱讀留言板規則,謝謝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