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羽死後,劉備為了替好兄弟報仇準備伐吳,命令張飛率軍自閬中出發,但沒想到在出兵前夕,張飛卻遭暗殺身亡,張飛的死被認為是益州派與荊州派矛盾激化的結果,要不要繼續伐吳,劉備與諸葛亮、趙雲的意見相左。諸葛亮擔憂內亂發生,此時伐吳太過急躁,而趙雲則認為伐吳本身就是益州派設下的陷阱,但劉備仍堅持伐吳行動,結果慘敗。
張飛被部下張達、范彊殺害,首級被兩人帶去投奔東吳。根據《搜狐網》歷史專欄分析,張飛之死可能不是偶然,而是益州本土勢力與荊州元老矛盾激化的結果。劉備在入主益州後,荊州派的關羽、張飛等人,長期佔據軍政要職,而益州派則被邊緣化。張飛遇刺後,益州派成了最大獲益者,接管了張飛麾下軍隊,蜀漢軍事佈局逐漸向本土勢力傾斜,不少人認為張飛的死,和益州派脫不了關係。
張飛死後,諸葛亮更加反對劉備伐吳,除了延續他聯吳抗曹的主張外,益州派的崛起也讓他擔心內亂發生,益州派既然敢對張飛下手,就有可能進一步挑戰劉備權威。此外,少了張飛這位大將,伐吳的勝算也跟著大減。
趙雲本身就反對伐吳,張飛的死讓他更加相信伐吳是錯誤決定,他認為這是益州派設下的陷阱,目的在於削弱荊州派。蜀漢將領魏延則沉默以對,他雖出身於荊州,與益州派沒有直接衝突,但張飛的死讓他意識到蜀漢內部出現了權力鬥爭,所以選擇沉默,避免捲入派系之爭。
即使劉備已知張飛的死存在蹊蹺,但伐吳已經是箭在弦上,不得不發。畢竟造成關羽、張飛死亡的起因,就是孫權偷襲了荊州,劉備一方面為了報仇,一方面也是想透過伐吳重振權威,壓制益州派,只可惜劉備的伐吳大軍在夷陵慘敗,差點讓蜀漢一戰而亡,最終靠著諸葛亮強大的政治、軍事能力,將蜀漢內部矛盾轉移至對外戰事上,才讓蜀漢續命數十年。
發表意見
中時新聞網對留言系統使用者發布的文字、圖片或檔案保有片面修改或移除的權利。當使用者使用本網站留言服務時,表示已詳細閱讀並完全了解,且同意配合下述規定:
違反上述規定者,中時新聞網有權刪除留言,或者直接封鎖帳號!請使用者在發言前,務必先閱讀留言板規則,謝謝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