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樣出身於民間起義,劉邦與朱元璋卻在登基後展現全然不同的態度。前者尊陳勝為「王」,建立祭祀制度;後者卻將紅巾軍貶為「賊」。《搜狐網》歴史專欄指出,這背後不只是性格差異,更是兩個時代政治合法性與統治策略的深層對照。
在中國歷史上,劉邦與朱元璋皆以農民起義起家,最終開創新王朝。然而,兩人在掌權後對起義軍的態度卻南轅北轍。劉邦登基後,命人長期祭祀陳勝,將其列為反秦英雄;朱元璋稱帝後,卻嚴厲貶斥紅巾軍為亂民。為何兩位「草根天子」有如此不同的做法?關鍵在於他們所處時代與建國背景迥異。
劉邦:飲水思源、反秦成就合法性
秦朝被視為暴政之極,秦始皇雖統一天下,卻以重刑酷法治民,民怨沸騰。秦二世胡亥繼位後,更加殘暴,最終引發全國性反秦浪潮。陳勝、吳廣首義,點燃天下反秦之火,劉邦正是在這場起義中脫穎而出。
楚漢爭霸後,劉邦在諸侯擁立下登基稱帝,其「受命於天」的理論基礎,正是「以德取暴」的正統觀。若劉邦否定起義軍,等同否定自身王朝的合法性。因此,他尊崇陳勝,不僅是感恩,更是政治上的自我背書。西漢以「秦失其德、漢承天命」的敘事建構王朝正統,也使陳勝的地位成為歷史必要的一環。
不過,這套「德行合法論」後來也成為西漢的隱患。王莽便藉此宣稱「以德讓位」為天理,最終篡漢稱帝,導致西漢滅亡。
朱元璋:切割紅巾、構建禁反意識
相比劉邦的「被擁立」,朱元璋稱帝的過程更具主動性與策略性。元末民變四起,白蓮教與紅巾軍群雄割據,朱元璋原為其中一員,但在擊敗群雄後,他深知要鞏固政權,必須在思想上「斷絕造反的可能」。
因此,明朝官方史觀中,元順帝被定性為昏庸無道,而紅巾軍則被描述為亂黨。朱元璋塑造自己「平亂定天下」的形象,刻意與起義軍劃清界線。他不承認自己是造反成功,而是「撥亂反正」。這樣的話術,既壓制了宗教民變的道德正當性,也警示天下「造反者無善終」。
朱元璋的政治邏輯,是透過思想與史觀的控制,確保百姓不敢再起義。他以嚴刑峻法治國,建立皇權至上體系,使明初政權穩固。然而,這種「禁反意識」雖能一時有效,卻無法阻止歷史循環。隨著明中後期政治腐敗、賦稅沉重,李自成與張獻忠等新的起義軍終究再次崛起,重演朱元璋所極力避免的歷史。
發表意見
中時新聞網對留言系統使用者發布的文字、圖片或檔案保有片面修改或移除的權利。當使用者使用本網站留言服務時,表示已詳細閱讀並完全了解,且同意配合下述規定:
違反上述規定者,中時新聞網有權刪除留言,或者直接封鎖帳號!請使用者在發言前,務必先閱讀留言板規則,謝謝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