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1915年9月通膨率-1.0%,次年9月通膨率升至9.9%,這顯然與前一年基數太低有關,尚難以判斷是否已出現通膨,不過,隨後48個月通膨率月月都超過10%,甚至達20%,顯示第一次世界大戰(1914~1918)所推升的需求,已為美國帶來嚴重的通膨。
■通膨壓力係發生通膨的前兆,當通膨壓力升高到一個地步,讓通膨率連月上漲(連續兩季以上),食、衣、住、行、育、樂的價格普遍上揚(八、九成產品上漲),且漲幅升高(漲幅超過3%的項目權數達兩成),這就滿足了通膨的三要件,持續、普遍及顯著,便可以說通膨出現了。
總體數據的變化,比數據本身更重要。很少人會記得出口規模多大,而是觀察出口成長了沒,同樣的,大家關心物價漲幅更甚於物價指數,因為變化可以反映趨勢,有助於研判景氣的走勢,報紙上經常出現連十紅,連七黑的標題,談的就是變化。
變化,該怎麼評估?既然是變化,就得找一個時點來比,才能看出變化的情況,找哪個時點?通常會找兩個,一是和上月比,一是和上年同月比,前者為月增率,後者為年增率,前者是看一個月的變化,後者是看12個月的變化。由於生產活動會隨季節波動,常言「五窮六絕」,意思是五、六月生產、訂單較差,以月增率觀察易受干擾,因此實務上多以年增率來測量變化。
年增率也有盲點
然而,年增率也有盲點,它雖不受季節因素干擾,但依舊會受前一年的影響,大漲之後容易大跌,大跌之後容易大漲。舉例來說,前一年出口大跌,今年大漲便沒什麼了不起,反之,連續幾年高成長,隨後要再高成長便是難事,如果還連年擴張,那就代表經濟真的欣欣向榮了。
換言之,觀察變化,可先觀察一年的變化,再觀察兩、三年的變化,以之檢視年增率的虛實。舉例來說,2018年外國人來台投資成長逾五成,看似很厲害,然而這是前一年衰退三成所致,若以2018年與2016年比,只成長了3.6%。
再如,2010年台灣經濟成長率升破10%,也很厲害,然而這是拜金融海嘯之賜,若與2007年比,三年來平均每年也只有3.1%而已。再以出口為例,2018年成長13%,這一年政府官員形容出口情勢「艷陽高照」,「各自精采」,惟與2014年比還衰退1.2%。由這些例子可知,以年增率看變化,有時仍是虛實難辨。
通膨率(消費者物價的年增率)也有同樣的困境,如前所言,多數指標是跌久必升,升久必跌,因此要準確研判通膨壓力,最好也是往前多看幾年。以台灣在第一次石油危機為例,1974年通膨率高達47%,有人可能會懷疑,這是不是前幾年物價大跌,基數太低所致?我們看1972~1974年這兩年的變化發現,兩年更漲了60%,顯然這個通膨壓力是實的,不是虛的。
近期通膨壓力 是真的
同期間,美國1972~1974年的變化也高達17.9%,韓國也達29%,兩年的變化都比一年的變化更大,顯示石油危機期間通膨壓力節節升高。再看2008年由於原油、農工原料行情狂漲,以致各國通膨率扶搖直上,觀察2006~2008年這兩年變化更為驚人,美國直逼7%,台灣超過5%,韓國升破7%,通膨壓力自然也不是虛的。
甫公布的美國10月通膨率6.2%,為1991年以來新高,其兩年的變化更升至7.5%,而同期台、韓通膨率也升至3%左右,創下近八年最高,一年的變化與兩年的變化平分秋色,這說明三國的通膨壓力都不是虛的。然而,不同的是,台、韓通膨壓力仍輕於2008年,美國通膨壓力卻已超過2008年金融海嘯前夕了。
發表意見
中時新聞網對留言系統使用者發布的文字、圖片或檔案保有片面修改或移除的權利。當使用者使用本網站留言服務時,表示已詳細閱讀並完全了解,且同意配合下述規定:
違反上述規定者,中時新聞網有權刪除留言,或者直接封鎖帳號!請使用者在發言前,務必先閱讀留言板規則,謝謝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