賴清德總統拋出希望台灣在30年內能培養3位諾貝爾獎得主的願景。中研院院士梁賡義表示,終身成就的肯定,往往是年輕時即開始鑽研,加上有好的環境,才會開花結果。他強調,日本有本土的諾貝爾獎得主,是他們全心投入,即便冷門領域也一樣,值得台灣借鏡。台大醫學院教授、中研院院士陳培哲則直言,目前台灣與其他國家差距太大,望塵莫及。
梁賡義表示,此次另名得獎者葉均蔚的研究領域冷門但為了收集更具體的資料,8年不發表文章,終於有成。他表示,得獎或升等是肯定與鼓勵,也給予更多動力持續努力,但不是做研究追求的目的,不要一味去投積分很高的研究期刊,有些基礎研究很冷門,但一步一腳印,總會累積出果實。
梁強調,研究資源大餅就這麼多,分配很重要,例如人工智慧(AI)很熱,但很容易排擠基礎研究。日本有本土的諾貝爾獎得主,是他們全心投入,即便是冷門領域也一樣,值得台灣學習。
陳培哲也以日本為例,日本獲得不少座諾獎的原因在大學人才輩出,以與台大同時成立的大阪大學比較,創校百年已產生4位諾獎得主,且今年醫學獎得主坂口志文就是來自該校;反觀迎接創校百年的台大,至今1位都未誕生,距離還很遙遠。
陳培哲分析,日本關鍵在於願意投入創新研究,反觀台灣發展科研,幾乎跟著歐美走,缺乏獨創性,而賴總統喊出的願景雖不錯,但若一再把大學與中研院當成政府的一部分,不可能培育出原創科學家。
他建議要把願景變成可能,首先政府不干擾大學,讓大學專心做研究;並爭取社會捐贈,讓研究不受政府制約,如果科研沒有獨立性與原創性,不可能有所突破。
清華大學原子科學院院長葉宗洸則說,賴的說法好高騖遠,執政黨把研發經費都投到半導體產業,導致基礎科學研究偏廢,這作法不改變,50年也培養不出1名本土得主。
葉宗洸表示,這3大領域的根基都在基礎科學,眼前最現實的就是基礎科學資源不足,怎能期待學者有重大突破。若政府只關注能幫官方獲得利益的產業,也就犧牲能獲得諾獎的科研項目。
發表意見
中時新聞網對留言系統使用者發布的文字、圖片或檔案保有片面修改或移除的權利。當使用者使用本網站留言服務時,表示已詳細閱讀並完全了解,且同意配合下述規定:
違反上述規定者,中時新聞網有權刪除留言,或者直接封鎖帳號!請使用者在發言前,務必先閱讀留言板規則,謝謝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