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氣逐漸轉涼、時序進入冬天,中醫指出,秋冬易傷肺臟、腎臟,可能出現呼吸道疾病或水腫症狀,民眾可透過掌握四季養生概念、了解自身體質,調整作息及飲食、規律運動,達到「安心、保肝、養肺、固腎」。

旺旺中時11日舉辦「預防醫學 心血保衛站plus」,邀請新光醫院中醫中心主任林齊魁,以「秋冬保養之中醫觀」為主題進行演講。

林齊魁說明,秋「燥」應早臥早起,違反節氣規律易傷肺;冬「藏」則要將精氣藏在身體,應早臥晚起,反其道而行易傷腎。早睡約是晚上9點,早起約是早上5點,晚起則建議太陽出來後再起床。

林齊魁說,肺臟負責將氣與津液傳輸到全身,向下排出廢棄物;腎臟主要調節人體生長發育和生殖能力,調節體內水液代謝排泄。秋冬時肺、腎容易出現疾病,肺臟以呼吸道疾病表現,腎臟則很難看出來,不會有明顯症狀,除非嚴重到出現水腫,才可能警覺發現,因此要從調整日常作息做起。

人的體質會受壓力、作息、飲食、氣候等影響,大致可分為陽虛(虛寒)、陰虛(虛熱)、痰濕型3種。林齊魁表示,人的體質通常會合併出現,例如有些人怕冷又怕熱、嗜睡,可能是陽虛混痰濕。

林齊魁說明,虛寒為寒性體質,可能出現怕冷、手腳冰冷、排便稀軟、沒精神症狀;虛熱代表體內有虛火,易口乾舌燥、煩躁易怒、便祕、小便量變少、失眠;痰濕則是體內濕氣重,影響代謝循環,導致嗜睡、白天昏沉、不想說話、疲倦等。

至於如何日常保健,林齊魁指出,只要調整飲食、作息及適當運動,體質都能慢慢改善。飲食部分,陽虛宜溫補,可吃當歸生薑羊肉湯,羊肉不像牛肉燥熱,也不如紅肉多飽和脂肪酸,很適合陽虛者;陰虛宜涼補,推薦白木耳,不會過寒又具滋補、降火氣效果;痰濕宜平和食物,溫熱綠豆薏仁湯就不錯。

#肺臟 #秋冬 #腎臟 #飲食 #痰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