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肆虐全球兩年多,隨著各地政府與民眾對疫情的認識越多,世界各國在防疫政策的設計與對待疫情的態度,也都有所不同。台灣現在明顯站在從「清零」過渡到「共存」的十字路口,此時的政策到底應該怎麼走?或許其他國家的經驗會是很實際的參考標準。
英國作為早前確診人數數一數二高的國家,在經歷了曾經封城引起民怨、首相與幾位大臣自己違反防疫規定、國內醫療體系吃緊、年長患者死亡率仍高的各種問題之後,在今年二月依舊毅然決然地宣布「躺平」不管,決心要與病毒「共存」。然而從原本高壓的封城、社交距離、口罩禁令、匡列隔離等嚴格管制措施,直接過渡到再也不管不顧,一切交由民眾自己佛系防疫的結果,就是不斷有人染疫(甚至二次、三次染疫)、病毒出現變體,以及高危族群依舊有很高的致死率。
而英國終於在經歷一段長期陣痛之後,初步達成所謂的「群體免疫」。可是這樣是否就能當成一個國家擺脫疫情陰霾的終點,卻也還是要打上一個問號。因為疫情如何變化,一切還很難說。更別提還有部份民眾,是中高齡或慢性病的高危險族群,無論是染疫後馬上引起的併發症,或是中長期潛伏的後遺症也都有待觀察。當政府想以群體免疫的方式,強行解鎖疫情之下的各種管控措施,就是明白告訴這些高危險族群:誰叫你們有這麼多問題,你們好自為之。這說起來,是非常不負責任的做法。
台灣現行各種從高壓到不管不顧的制度設計,就跟英國政府早先的態度非常相像。總統蔡英文在26日視察指揮中心時,竟然還向全國民眾再次表示「疫情尚未到達高峰」。可是同時宣布的四項新措施,卻也一如蔡政府既往的政策,空有口號而無法讓人了解其中的實質意涵。政府打算如何達成各項措施的手段與決心,依舊讓人不清不楚。顯見蔡總統以降,執政政府的防疫決心,遠不如規劃年底的選戰盡心。
※以上言論不代表旺中媒體集團立場※
發表意見
中時新聞網對留言系統使用者發布的文字、圖片或檔案保有片面修改或移除的權利。當使用者使用本網站留言服務時,表示已詳細閱讀並完全了解,且同意配合下述規定:
違反上述規定者,中時新聞網有權刪除留言,或者直接封鎖帳號!請使用者在發言前,務必先閱讀留言板規則,謝謝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