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了2050溫室氣體(GHG)淨零目標,不能免俗、台灣也訂了階段性目標。其中關於運具電動化訂了汽柴油轉為電動化的期程與比例。中央一聲令下、地方輸人不輸陣紛紛跟進,各縣市開始比賽運具電動化的速度與數量,然有哪一個縣市評估過、如此做真是百益無一害?
個人最新一項研究,以2014-2023年平均代表最新台灣私人汽柴油車輛數、本島22個縣市約有760萬輛、而輕重型機車則有1,350萬台。為達2050年淨零,政府設定至2030年電動汽車市售率需達30%、機車35%;2035年加倍至60%及70%,2040年為100%。
這些新增用電私人運具,估不論電力足夠與否,電該由何處來?無法預期台灣能源在未來5-15年有大量比例可來自再生能源,事實擺在眼前的是潔淨核能電廠一一剷除,因此,運具電動化無疑需仰賴座落於本島15個縣市的8座台電及9座民營火力發電廠更賣力運作。運具電動化雖為達成抽象、空洞之淨零目標,然與民眾息息相關的是一口氣在就需吸進體內之空氣對健康的影響。
如依規畫進行、GHG確實可使22個縣市逐階段以139%及67%比例降低,可見電動化確實可減少GHG但隨著時間推演日趨不顯眼。又前者最顯著是嘉義市、後者為桃園市。由此可見,各縣市在私有運具電動化下,確實貢獻看不到也摸不著GHG大小不一的減量。
至於電動化對民眾切身健康的空氣品質影響,一般僅想到路上汽柴油汽機車的減少,可使空氣品質更優,並未考量可能影響火力發電廠旁更多住民吸入更多元、更污濁的空氣。研究顯示,以各電廠為中心,仿效醫學研究保守以電廠方圓5及10公里劃設潛在受影響人口,22個縣市平均有7%人口及28%人口在5及10公里範圍內,而5公里範圍中,基隆市更有高達51%人口包在其中;桃園市、高雄市、基隆市與嘉義市人口各有61%、84%、93%及97%則在10公里範圍內。
當運具電動化100%達成的2040年,電廠10公里範圍涵蓋前述人口比、健康潛在受到之損害總計一年為49.87億新台幣,其中損害比較顯著幾個縣市依序為,高雄市21.43億、台中市8.78億、桃園市8.15億、新北市2.99億、彰化縣2.35億,屆時人口僅約35萬的基隆市亦達0.97億元新台幣。
因此,考量運具電動化政策效益,路上的潔淨空氣,極可能是犧牲電廠周邊住民健康之損害,又或者鄰近縣市火力電廠「發火」噴出之污濁空氣,以鄰為壑產生的結果。
(作者為國立台灣大學退休教授)
發表意見
中時新聞網對留言系統使用者發布的文字、圖片或檔案保有片面修改或移除的權利。當使用者使用本網站留言服務時,表示已詳細閱讀並完全了解,且同意配合下述規定:
違反上述規定者,中時新聞網有權刪除留言,或者直接封鎖帳號!請使用者在發言前,務必先閱讀留言板規則,謝謝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