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於曾文水庫旁的嘉義縣大埔國中小是一所極偏遠學校,全校僅約百名學生,但音樂教育推廣卻延續30多年,還是全縣第一個發展管樂的學校,原本校方以室外管樂為主,新學期決定發展室內管樂,國中部、國小四到六年級總動員,加上5所學校轉贈二手樂器,才讓大埔國中小室內管樂團成軍。日前翻山越嶺2小時,參加嘉義縣112學年度學生音樂比賽,短短3個月的轉型努力,獲得室內管樂合奏B組排名第一肯定,將代表參加全國賽,被形容是曾文水庫旁的音樂奇蹟!
大埔國中小2016年開始發展室外行進管樂,在有限資源下發展實驗教育,經與全校老師共同討論出能關懷、樂挑戰、懂合作的理念下,師生攜手推展美感、音樂教育及多元智能,決定從室外走向室內後,校長陳育恬拜訪、諮詢嘉義地區管樂前輩馮朝君、盧宓承,同時延攬專業師資,包含嘉義市立管樂團行政總監兼助理指揮鄧杰翔、銅管指導老師高健雄、木管指導老師鄭聿真、銅管指導老師范庭福等人,自112學年開始,每周上山為學生上課。
加上管樂團從室外轉室內,樂器幾乎不同,陳育恬到處向其他學校詢問二手樂器移撥,因5所學校大愛轉贈,才得以補充樂器,陳育恬說,雖尚不齊全且多屬老舊,但總是好的開端,雖然至10月中還在使用室外大鼓練習,直到覓到42吋室內大鼓,才讓演奏出來的音樂多沉穩內斂。
校方表示,轉型成室內樂,學生必須學習更細緻的演奏技巧,短短2個多月,半數六到九年級學生必須重新學習新樂器,國小部四、五年級學生則是從零開始,包括學習演奏、認譜、音階到學習團奏等,對每個人來說,都是個很大的挑戰和壓力。
比賽當天,四到九年級學生42人上場,當天全校老除留守人員外,全上場當工作人員,幾乎全校3分之2都出動,展現師生在實驗課程中團體實踐的精神,最後得到好成績,還要代表參加全國賽,校方強調,師生們不斷努力,以超越自己為目標,終於創造屬於自己的音樂奇蹟。
陳育恬表示,能有如此成績,除全校師生同心協力,家長鼎力支持,縣府教育處多元學習計畫補助外,包含關心教育的大埔鄉長吳明勳提供多項資源,財團法人普仁青年關懷基金會、張丁和文教基金會等經費支持,讓偏鄉小校發揮教育大能量,讓大家看到孩子傑出的表現。
發表意見
中時新聞網對留言系統使用者發布的文字、圖片或檔案保有片面修改或移除的權利。當使用者使用本網站留言服務時,表示已詳細閱讀並完全了解,且同意配合下述規定:
違反上述規定者,中時新聞網有權刪除留言,或者直接封鎖帳號!請使用者在發言前,務必先閱讀留言板規則,謝謝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