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立台東女中與中原大學建築系、全台200名美術班高中生跨校藝術共創作品《消逝的船與地景》為台東市海濱公園增添藝術氣息,也成為台東新地標。(蔡旻妤攝)
國立台東女中與中原大學建築系、全台200名美術班高中生跨校藝術共創作品《消逝的船與地景》為台東市海濱公園增添藝術氣息,也成為台東新地標。(蔡旻妤攝)
影》台東女中與全台200師生共創,造「12公尺長船隻」為東海岸添藝術氣息。

國立台東女中師生攜手中原大學及全台高中美術班逾200名學子跨校藝術共創,歷時逾半年,搭造出長12公尺、寬3公尺的大型船隻裝置藝術《消逝的船與地景》,為台東市海濱公園增添藝術氣息,也成為台東新地標,遊客驚呼「這竟然是學生作品!」

中原大學建築系副教授陳宣誠表示,船隻設置在海濱公園臨海邊界,編織皮層色彩來自天空與海洋,因時間、氣候與觀看距離而改變,有時展現姿態,有時消逝於地景中,「整個船體是金屬結構,皮層是鋁片編織,用鉚釘固定,放在陽光裡會有局部閃光,像看海一樣」,因此命名《消逝的船與地景》。

國立台東女中與中原大學建築系、全台200名美術班高中生跨校藝術共創作品《消逝的船與地景》為台東市海濱公園增添藝術氣息,也成為台東新地標。(蔡旻妤攝)
國立台東女中與中原大學建築系、全台200名美術班高中生跨校藝術共創作品《消逝的船與地景》為台東市海濱公園增添藝術氣息,也成為台東新地標。(蔡旻妤攝)

東女美術班學生李筠翊說,一開始覺得很荒謬,一群高中生跟大學生竟然要做這麼大的藝術創作!過程中發現鋁片編織實在太硬,很有難度,每當剪鋁片或噴漆時都想著「要不要中途放棄好了」,看著整艘船逐步搭建起來,如今為自己能堅持到最後感到十分欣慰。

由陳宣誠負責設計結構,台東女中美術班老師康毓庭設計皮層,船身以金屬結合木頭搭造,皮層以鋁片上色編織。中原學生擔任隊輔,帶領台東女中、關山工商、台東高中、香山高中、大甲高中等學生一同創作、學習,從創作1公尺的小船模型,到共同搭建長達12公尺、寬3公尺的大型船隻,前後歷時7個月,參與師生總數超過200人,成果超乎想像。

康毓庭說,不只暑假期間,開學後總能在假日的校園中,看到學生爬上爬下,專注趕工、收尾的身影。希望讓欣賞作品的民眾感受到台東教育的能量,團隊呼籲民眾欣賞時勿觸碰及攀爬,愛護作品,避免受傷。

台東女中執行國教署藝術共創跨校合作專案計畫,辦理探索海洋的船創生營隊,從南島文化脈絡出發,以「船」為媒介,探索海洋與人的關係。

#中原大學 #國立台東女中 #大甲高中 #香山高中 #台東市海濱公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