寶林茶室食物中毒案今(28)日出現重大進展,衛生福利部次長王必勝召開記者會證實,死亡案例解剖後確認驗出「米酵菌酸」。衛福部也分享關於米酵菌酸的4大重點,強調米酵菌酸不會因為洗滌或烹飪破壞,只能透過1招來預防,「請消費者不要食用長期存放於不當環境澱粉發酵食品」。
衛福部表示,米酵菌酸(Bongkrekic Acid)是一種罕見毒素,由唐菖蒲伯克氏菌(Burkholderia gladioli pathovar cocovenenans, B. cocovenenans)產生,該菌易在富含脂肪酸的食物中繁殖,特別是椰子和玉米,「在攝氏溫度22至23度和中性pH值的環境中,會迅速增殖,產生大量的米酵菌酸」
衛福部指出,米酵菌酸會影響肝臟和腎臟,引起包括精神不振、頭暈、嗜睡、腹痛、嘔吐等症狀,嚴重時,食用被米酵菌酸污染的食品可能會危及生命。
衛福部強調,米酵菌酸不會因洗滌或烹飪而被破壞,因此預防是關鍵,「請消費者不要食用長期存放於不當環境澱粉發酵食品」。
衛福部整理歷來的米酵菌酸相關食品中毒案件,印尼曾在1985年首次報導與米酵菌酸中毒相關的死亡事件,莫三比克2015年因引用栗酒(發酵玉米粉飲料),導致中毒案件,大陸2020年因食用酸湯子(玉米發酵食品),導致中毒事件。
發表意見
中時新聞網對留言系統使用者發布的文字、圖片或檔案保有片面修改或移除的權利。當使用者使用本網站留言服務時,表示已詳細閱讀並完全了解,且同意配合下述規定:
違反上述規定者,中時新聞網有權刪除留言,或者直接封鎖帳號!請使用者在發言前,務必先閱讀留言板規則,謝謝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