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是含有澱粉發酵食品的搜尋結果,共07筆
去年3月北市寶林茶室食物中毒案,造成6人身亡、27人輕重傷,為避免悲劇重演,北市衛生局4月8日、9日至傳統市場、麵攤、餐飲業、百貨公司及雜貨行等地,抽驗20件粄條、15件米苔目、10件米粉及5件糕粿類製品等50件米濕製品,檢驗包含防腐劑、過氧化氫及造成寶林茶室案的成分「邦克列酸」,在米粉及粄條項目再加驗丙酸,結果均未檢出,符合規定。
台北市「寶林茶室」餐廳食物中毒致死案件已使民眾人心惶惶,金門縣長陳福海非常重視與關心縣民的健康,嚴令要求衛生局要注意此中毒案的後續發展及處理,加強地區餐飲衛生管理,以確保鄉親食的安全。
「寶林茶室」食物中毒案延燒,截至今日傍晚5點半,中央接獲的通報個案從18例增至21例,其中2死、5重傷。新增的個案全都吃過粿條、河粉,用餐日期介於3月19日~3月24日間,目前已有13人返家休養。食藥署提醒民眾,米酵菌酸是由唐蒼蒲伯克氏菌產生,不會因洗滌或烹飪而被破壞,切勿食用長期存放於不當環境的澱粉發酵食品。
「寶林茶室」食物中毒案延燒,截至今日上午10時,中央接獲的通報個案維持18例,其中2死、5重傷。新增的個案全都吃過粿條、河粉,用餐日期介於3月19日~3月24日間,目前已有10人返家休養。食藥署提醒民眾,米酵菌酸是由唐蒼蒲伯克氏菌產生,不會因洗滌或烹飪而被破壞,切勿食用長期存放於不當環境的澱粉發酵食品。
北市寶林茶室食物中毒案風波持續擴大,衛福部證實驗出「米酵菌酸」,為台灣首見,有專家就提醒,由於受到米酵菌酸污染的食材,不論從外觀、味道及口感上均無異狀,應盡量避免食用重複加熱的米、麵等主食,讓許多民眾不禁擔心,隔夜飯菜到底是否還能吃?對此,內分泌新陳代謝專科醫師蔡明劼指出應掌握4大重點,從保存方式、加熱溫度到食用時間都要注意。其中他就提到,像米飯放在室溫超過2小時以上,容易滋生仙人掌桿菌造成食物中毒。
「寶林茶室」案檢驗結果出爐,為台灣首起米酵菌酸中毒事件。食藥署指出,米酵菌酸易在富含脂肪酸的食物中繁殖,特別是椰子和玉米,在22~23度、中性pH值中迅速增值,不會因洗滌或烹飪而被破壞。包括印尼、莫三比克、中國大陸都曾出現中毒事件。
寶林茶室食物中毒案今(28)日出現重大進展,衛生福利部次長王必勝召開記者會證實,死亡案例解剖後確認驗出「米酵菌酸」。衛福部也分享關於米酵菌酸的4大重點,強調米酵菌酸不會因為洗滌或烹飪破壞,只能透過1招來預防,「請消費者不要食用長期存放於不當環境澱粉發酵食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