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國總理蕭茲(Olaf Scholz)於本周訪問中國的前夕,德國經濟研究所發布一項研究顯示,盡管努力向其他市場多元化,但德國經濟在許多產品和原材料方面仍然高度依賴中國。
美國之音引述路透社報導,這份9日發布的研究指出,雖然2022年至2023年期間,德國從中國的總進口量下降了近五分之一,但德國一半以上依賴中國進口的產品類別的份額幾乎沒有變化,其中包括化學品、電腦和太陽能電池。
對於某些類別,如藥品和鈧和釔等稀土,德國的依賴度有所增加。該研究稱,「因此,從進口進一步大幅下降的持續趨勢來看,明顯的結構性去風險尚不明顯」。
在德國嚴重依賴中國的商品清單中,大約有73個產品類別被刪除,但取而代之的是類似的數量,這意味著總數僅從213個略微下降到200個。
該研究是在蕭茲訪問中國前夕發布的,德國企業迫切要求更公平地進入中國市場,而歐洲則擔心中國產能過剩會充斥歐洲市場。
這是蕭茲自去年柏林制定中國戰略以來首次訪問中國,該戰略敦促「去風險」以減少對中國這個世界第二大經濟體的經濟依賴,但對具體措施或具有約束力的目標含糊其辭。
德國越來越警惕將自己束縛於一個被其描述為既是合作夥伴又是系統性競爭對手的國家,尤其是在2022年俄羅斯入侵烏克蘭暴露了歐洲對俄羅斯天然氣運輸的依賴之後。
德國政府8日宣布,蕭茲13日將前往中國,進行為期3天的訪問。蕭茲此次訪華將帶領西門子(Siemens)和梅賽德斯(Mercedes)等公司的首席執行官以及內閣部長,這凸顯北京對柏林的持續重要性。
發表意見
中時新聞網對留言系統使用者發布的文字、圖片或檔案保有片面修改或移除的權利。當使用者使用本網站留言服務時,表示已詳細閱讀並完全了解,且同意配合下述規定:
違反上述規定者,中時新聞網有權刪除留言,或者直接封鎖帳號!請使用者在發言前,務必先閱讀留言板規則,謝謝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