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從國家領導人到綜藝大哥都傳出言談間「罵人」的爭議,長期擔任口語表達訓練講師的王介安、潘月琪,從說話的互動關係,以及「怎麼說」較能營造有效且友善的說話氛圍提出「解方」。
堪稱是媒體、主持、配音、廣告、行銷等多領域的「說話教主」,長期專注於口語傳播教學的王介安分析,尤其在上對下的溝通上,會造成觀感不佳的成因也很多,包括資訊的落差,不在第一線的管理階層往往不清楚前線的辛苦和實際情況;若是傳統重面子和自我立場、想法的上位者,也容易以權力式溝通而造成壓力或創傷;此外交談雙方的個性與關係,也會對於一段談話的氣氛、態度、措詞,都帶來影響。
怎麼說話才不容易造成傷害?王介安指出,在口語表達的教學上,多半會建議正向表達,少用「難道不會XX嗎?難道不懂嗎?怎麼會XX呢?」這類質問語法,「因為這往往是無效溝通,建議正向將動機、目標講清楚」,例如「因為如何,建議未來可以怎麼做」即可,談話的態度固然可以嚴肅,但應避免對思想、行為的挑釁用語。
王介安也建議,以上對下的溝通而言,若要表達自己不認同的想法前,不妨先嘗試由理解對方作為開場白,一方面是給對方台階,一方面也透過自己的換位思考,也引導對方理解自己的立場與思考,降低因主觀造成的對立與溝通阻礙。
長期推廣質感說話,近日推出《說話者的修練之路》的口語表達講師潘月琪分析指出,主觀評判的心態與強勢的語氣,容易令溝通產生衝突對立,而哈佛大學心理學系於2009年曾發表一項研究,一旦讓人產生負面印象,必須用八次正面印象才能將負面印象逆轉成正向。此外,在對話過程若只顧自己要說什麼而不真正聆聽,也會造成觀感不佳。
「大腦比較容易記得負面情緒的感受,以及最後聽到的內容。」潘月琪建議溝通時,不妨以關懷開場,以正向肯定收尾。需要涉及否定、提出要求的部分,可以「夾」在中間,即「三明治溝通法」。此外,她也提醒在溝通討論之前,不妨先為自己「暖身」,先調整好自己的情緒,讓認知腦正常運作,否則很多情況往往是說話者的微表情、語氣、用詞不佳卻不自覺,但他人往往能明顯感受到這些細微變化。
發表意見
中時新聞網對留言系統使用者發布的文字、圖片或檔案保有片面修改或移除的權利。當使用者使用本網站留言服務時,表示已詳細閱讀並完全了解,且同意配合下述規定:
違反上述規定者,中時新聞網有權刪除留言,或者直接封鎖帳號!請使用者在發言前,務必先閱讀留言板規則,謝謝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