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稱「粿仔伯」的台南市安定區中沙社區理事長王清和,家裡收藏超過20支粿印,相較一般粿印為木料製成,其中1支是特殊紅磚燒印;他說,這支紅磚粿印是10多年前以不到千元價格在鹿港購買,後來有一次在當地文物館看到相同的紅磚粿印,年代竟可追溯清朝,才知道自己無意間買到寶。

中沙社區有「粿仔庄」的名號,粿曾經是居民重要的經濟來源,前幾年透過農村再生年度執行計畫將社區活動中心牆面打造出製粿流程圖,向民眾傳遞製粿的知識,今年再透過該計畫辦理粿的故鄉產業行銷推廣活動。

人稱「粿仔伯」的台南市安定區中沙社區理事長王清和(左),家裡收藏超過20支粿印,相較一般粿印為木料製成,其中1支是特殊紅磚燒印。(張毓翎攝)
人稱「粿仔伯」的台南市安定區中沙社區理事長王清和(左),家裡收藏超過20支粿印,相較一般粿印為木料製成,其中1支是特殊紅磚燒印。(張毓翎攝)

王清和說,他的祖父王仲是社區最早學會炊製古早粿的人,父親為第二代傳人,他是第三代,至今仍保存著祖父留下的粿印,距今應有90年歷史;除此之外,他還收藏1支從清朝流傳下來的紅磚粿印,上面有「滿月圓」、「四月桃」、「度晬紅龜」等印模。

提到這支紅磚粿印的由來,他自己也覺得有些不可思議地說,10多年逛鹿港老街一間古董店時,恰巧看到這支粿印,因是紅磚製成,當時覺得很特別,說服古董店老闆賣給他,對方也很爽快以不到千元的價格賣給他。

王清和說,後來有一次在鹿港天后宮附近的一座文物館,看到一模一樣的紅磚粿印,旁邊立牌竟寫「清朝」2個大字,嚇一跳,才知道自己意外買到寶,從此以外小心翼翼地保存,將來有機會希望能公開展出。

農業局農工科科長黃炳耀說,已規畫透過農再計畫經費,協助中沙社區設置展示櫃,擺放各式具有歷史價值的製作工具,讓民眾到中沙社區除了吃粿仔,也能進一步了解粿仔的生產製作及歷史脈絡。

#台南 #粿仔伯 #王清和 #清朝 #古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