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境部26日與國家太空中心、中央大學簽署合作協議,目標4年內發射至少1顆空品衛星,透過高空監測即時掌握境外、本地污染分布及溫室氣體變化,作為精進空汙策略的參考,衛星及國際監測資料則可分享其他國家,擴大區域應用。
彭啟明今天與國家太空中心董事長吳誠文、中央大學校長周景揚簽署衛星應用在環境監測與溫室氣體觀測交流合作協議及環境監測與推動國際交流合作協議,象徵環境部進入衛星時代。
彭啟明致詞時表示,賴清德總統曾向他表示台灣半導體產業發展良好,已是先進國家,不能再以傳統淨零目標要求自己。他認為台灣不能輸日本太多,本次合作目標4年內發射至少1顆空品衛星,精進空汙、溫室氣體監測,為國際貢獻,並守護地球、實現淨零,對環境部而言也是一大步。
國科會主委、國家太空中心董事長吳誠文表示,過去環境監測都從地面做,發射衛星可協助擴展到高空,以掌握本土空汙及源頭。
環境部監測司解釋,衛星可觀測PM2.5、臭氧、二氧化氮、甲醛等污染物,也能了解境外污染對台灣的影響程度,發射空品衛星後,能取得即時的空品及溫室氣體分布資訊,也能了解鄰近排放源的貢獻,以便精準控制污染物,進一步改善空品。
發表意見
中時新聞網對留言系統使用者發布的文字、圖片或檔案保有片面修改或移除的權利。當使用者使用本網站留言服務時,表示已詳細閱讀並完全了解,且同意配合下述規定:
違反上述規定者,中時新聞網有權刪除留言,或者直接封鎖帳號!請使用者在發言前,務必先閱讀留言板規則,謝謝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