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保署今年推動醫院個別總額,為避免衝量,要求大醫院營收的門診占比不超過55%。健保署長石崇良表示,目前醫學中心的平均大約就是55%,區域醫院則差不多是56、57%,地區醫院則約6成。為促進分級醫療,將醫學中心訂於55%以下,慢慢去調控,不是一夕之間就要。若無法達標,將依成長人數、人次、單價、疾病複雜度4參數,要求醫院提出說明,也將影響下一年的成長。

根據去年度健保總額醫學中心申報資料,門診占比最高的前5大醫院為國泰(61.4%)、萬芳醫院(59.5%)、新光醫院(59.1%),台北馬偕(58.2)、新竹台大(56.7%)。對於外界所擔心影響醫院營運,石崇良表示,個別總額的制度只是「服務的轉換」,讓大醫院多注重急重症的收治,這樣醫院的收入反而會被保障,而慢性、穩定的病患則下轉,達到分級醫療的目的,不會影響醫院收入。

石崇良表示,以北榮來講,目前營收的門診占比就低於55%,應該沒有問題,只要按照他現在的做法就可以了,另三總、林口長庚醫院也已在這個範疇內。現行醫學中心平均大概就是在55%左右,區域醫院差不多在56、57%。地區醫院則約6成。為讓醫學中心和區域醫院有區隔,才訂在55%以下,其實並不是太高的要求。

過去健保署曾實施門診減量2%的政策,但石崇良認為這是「齊頭式平等」,等於門診占比5成的要降2%,6成的也降2%,這就顯得不公平。55%以下的門診營收,會慢慢調控,不是一夕之間就要達到,健保署也會參考4個主要參數,包括成長人數、人次、單價、疾病複雜度,不是一概而論。未來若醫院無法達標,會要求提出說明,用參數來談談未來怎麼成長比較好。

今年醫院總額比去年成長370多億,平均每季增加90億。石崇良相信,這樣的預算足以讓醫界好好運用,希望朝向對的方向,也就是急重症、住院優先,而不是持續地去衝高門診量。

#健保 #門診 #醫學中心 #總額 #分級醫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