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腸癌是台灣常見癌症之一,且患者有年輕化趨勢。對此,肝膽腸胃科醫師錢政弘指出,7年級生罹患大腸癌的風險最高,這與其成長過程中的飲食習慣密切相關。關鍵因素不只是愛吃肉,而是長期攝取「含糖飲料」及「西化飲食」,進而增加患病風險。

醫師錢政弘在《醫點不誇張》節目中提到,1980年代出生的7年級生罹大腸癌風險最高,推測可能與飲食密切相關,主要在於此時西化飲食達到高峰,導致這世代的人群在成長過程中,容易攝取較多西式食物,像是漢堡、薯條等,從而影響健康。

除此,含糖飲料也是關鍵因素之一。錢政弘說,身為6年級的他在求學時,飲料店並不普及,頂多喝瓶裝或鋁箔包飲品。然而,7、8年級生從小就習慣手搖飲,尤其青春期若經常攝入含糖飲料或甜食,導致肥胖問題產生,就容易引發年輕型大腸癌。

錢政弘建議,若有大腸癌家族史或出現腸胃不適、排便異常等情況,應盡早接受大腸鏡檢查。其中有家族病史者,甚至可以從40歲開始就篩檢。他強調,息肉轉變成癌症約需5~10年的時間,若能及早發現並處理,可大幅降低罹癌風險。

國健署提醒,大腸癌是國人常見癌症,其早期診療的5年存活率可達9成以上,若到了第4期,5年存活率則不到2成,因此,及時確診才能把握治療黃金期。目前政府提供45~74歲及40~44歲具家族史民眾,每2年 1次糞便潛血檢查,符合資格者可持健保卡到健保特約醫療院所檢查。

#大腸癌 #7年級生 #大腸癌風險 #大腸癌飲食 #手搖飲